从余秋雨“假捐门”到章子怡“诈捐门”,诺而不捐、诺而少捐事件时不时地跃入人们视野。与明星的高关注度不同,企业捐赠的透明度尤待加强。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冰雪灾害,总有一些企业开出“空头支票”,某些企业大搞捐款秀,善款却迟迟不到账。更有报道称,平常年份的捐款到账率也就7%。暂不论该数据是否权威,可以肯定的是,诺而不捐行为由来已久,且早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成了慈善领域的潜规则。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慈善事业而言,其危害不可小视。
如何打破诺而不捐,这是正摆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路上的一道现实难题,事关制度建设、部门监管、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个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如何在鼓励善行和规范善行之间找到平衡,尚需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善款要先到账,企业才能举牌。4月20日,在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的晚会上,企业的捐赠资金在接受捐赠的公益机构确认到账后,凭捐赠发票领取晚会门票才能在晚会上举牌亮相。对于很多慈善企业甚至慈善机构而言,这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这意味着,玉树开始对“诺而不捐”行为说不。尽管如此,赈灾晚会募款金额仍高达21.75亿元,创下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