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慈善研究 >

“送钱嫂”和“垫钱哥”让感动再次回来

时间:2012-01-28 09:20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在整个社会的都在讨论该不该扶起路边摔倒老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些让我们面红耳赤的故事:
武汉打自己耳光的“拒载哥”
2011年10月3日上午,武汉年过六旬的颜爹爹卖菜途中突遇大雨,跑步躲雨时不慎摔倒昏厥。救助爹爹的工商人员向一名驾车途经此地的司机求助送医,竟遭拒。司机摇手拒绝,还劝阻“老人倒地救不得,做了好事无好报”。当司机认出倒地老人后,羞愧得当众掌掴自己,并火速送医。

合肥又愧又悔的“送钱嫂”
2011年8月13日9点多,合肥新站区磨店社区沿河村赶集回家的刘士胜遇见了李孝香的婆婆李家珍。出于好心,刘士胜开着电动三轮车带了老人一程。没想到,刚到村口车子翻了,76岁的李家珍一头栽到地上,过世了。刘士胜好心办了坏事,为了表达心中的愧疚,先后四次要给钱,都被老人的家属婉拒了。这件事情前几天的新闻联播还报道了。

辽阳稀里糊涂的“垫钱哥”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看病的很多患者都知道,医院有个“垫钱哥”——肾内科主任刘胜阳。从医14年来,他先后替患者垫付医药费近两万元。少则500元,多则2000元,患者没带钱或者没钱交住院费,刘胜阳知道了,就会拿钱替患者垫付。尽管从来没让患者打欠条,但患者基本都还了钱。同事说,对待还钱的事,刘胜阳挺迷糊。病人家属来还钱,他还以为人家要送红包,一度严词拒绝。

点评:
“拒载哥”还算是个孝顺的人,知道提醒别人不要被以怨报德,心地也不算太坏。不过,这个巧合的事情却告诉大家一个尴尬的道理:如果你对别人的防备心理太强,不愿意助人,那么当你或你的亲人有难时,也极有可能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虽然说做好事不要求报酬,但是这世间的事情有它的规律。就像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你如果没有施舍出去爱心,那么你也得不到爱心的回报。“垫钱哥”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他帮人付钱,不打欠条,不记账,别人却会及时给他还回来。这说明大多数人都是知道感恩别人好处的。如果一个人是诚心诚意地对人好,那么他的德行就会感化对方。哪怕对方的心术不是那么好,也会深切体会你的诚恳和善良,不说回报,至少他就不会害你了。“送钱嫂”和李孝香婆婆的家人都是中国淳朴百姓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天地良心,什么叫通情达理。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送钱嫂”和“垫钱哥”一样,这世界真的就会是一个美好的天堂。
通过这三个事例,我们应当感悟到:人还是应当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看到路边的老人,还是应该去帮扶。看到乞讨的老人和小孩,可以不给钱,却不能嗤之以鼻。我们应该这样做的理由至少有四个:
第一,与人为善能增加人的幸福感。记得上大学时,路边遇到的一个老人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她批评儿媳看到乞丐不给钱,还说别人。多少给一点,去体会别人的苦难。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不至于冷漠以至麻木。有时候,说几句好话,搭一把手,都是顺便的事情。别人的一个微笑,都会让自己美滋滋的,感觉很满足。与人为善的人更能体会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幸福感才会更强烈。
第二,互助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前提。人既然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中,那么我们的衣食住行就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只不过更多的帮助,我们都是间接地得到了,因此觉得理所当然,反过来倒觉得直接的帮助似乎是天大的善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善事好事,不过是社会的一份子应尽的义务而已。如果一个社会有种族歧视,人们相互之间勾心斗角,那么大家都不会过得安宁。
第三,多行善事才能家庭美满。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将影响其他人。如果做长辈的很自私,从不做助人的事情,那么小辈肯定也会跟着学。如果自私和功利心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会用自私和功利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家人。那么在牵扯到钱财和权势的时候,至亲的人也可能反目成仇。从这个角度来说,多行善事才会让家人之间更和睦,才会让家庭更美满。
第四,世上还是好人多。“送钱嫂”和“垫钱哥”的事迹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不要掩藏自己的善,让尘俗蒙蔽我们心灵的智慧之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