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建汶川工作基本完成,重建工作组已有部分成员准备返回广州,然而另外一条“战线”仍在紧张工作:负责“精神家园”重建的广东社工们还将在汶川驻扎至少两年,他们不仅要完成灾后重建中的心理辅导、社区关系协调,还计划带出一支本地社工队伍,为当地社区的长期和谐打好基础。
政府购买服务供给社区
据了解,位于汶川县城的“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于2009年12月,由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的专业人员组成,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提供社区服务,下设五个社工站,除福利中心站外,绵虒、雁门、映秀、水磨四个社工站每个站辐射周边的三到四个乡镇。据悉,广东援建工作组特别安排424余万元援建款,通过汶川县民政局向汶川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汶川县“精神家园建设”社会工作综合服务项目》,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这是目前正在广东先行先试的一种新兴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被广东援建工作组引进到汶川灾区。
带出本地接班人才返穗
“我们打算两年资金三年用,把服务期再延长一年时间,重点是培养本地社工。”该中心助理总干事周小燕说,目前该机构有社工14名,11名为川籍社工,其中9人是汶川本地人。
周小燕表示,社工中心在去年调研时,发现灾区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灾区民众普遍对地震心有余悸,甚至长时间陷入孤独、自闭;有些孤老、残障人士、单亲家庭孩子等未得到足够照料;有的乡镇在物资分配、政策理解上存在矛盾,造成干群关系和邻里关系紧张;有的援建干部、基层干部以及施工人员因超负荷工作,出现焦虑情绪和消极思想……
针对这些问题,社工机构组织大量社区活动如唱歌、打球等,并对特定对象进行心理康复治疗。“还有个‘羌绣。汶川母亲的爱’百千万妇女创业行动,带动川籍妇女发展羌绣产业,从而为她们提供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她们自力更生的自信。”周小燕表示,广东社工团队至少还要在汶川驻扎两年,“只有带出了本地接班人,我才会回到广州”。
在广东援建任务全面完成之时,一批批文艺和新闻工作者走进汶川
见证崭新汶川记录沧桑巨变
信息时报讯 在广东对口支援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的时刻,一批批文艺和新闻工作者在援建精神的感召下和省委宣传部、省援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走进汶川,满怀敬意,记录汶川的浴火重生,颂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今日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典范。为全面反映汶川重建的成就,省委宣传部和省援建办决定组织“八个一”系列宣传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同志要求有关宣传文化部门精心策划、宣传到位,努力将粤川两地乃至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到汶川的沧桑巨变和援建工作的一个个感人瞬间中。
援建的艰辛在摄影家的镜头里定格。近日出版发行的《大爱铸汶川——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纪实》画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亲自作序。他在序言中说,这本画册是对这一群勇于担当的广东人的群像写真,也是广东和汶川人民深厚友谊的见证,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汇报援建工作的底本。
汶川的巨变在艺术家的作品里再现。大型报告文学《感动》10日在汶川首发。廖琪,张建渝等7位广东作家,不畏艰险,三进灾区,跑遍了汶川13个乡镇和甘肃陇南的沟沟坎坎和角角落落,创作了这部全景式全方位反映援建工作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援建工作的丰硕成果,生动地刻画了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群像。省长黄华华在序言中说,这部作品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表现了广东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情谊与大爱精神,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部十分生动感人的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