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志愿者 >

“感恩”式的救助让人更加温暖

时间:2009-12-25 14:16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几天前,正在北京出差的江苏嘉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邵建波先生,看到安德门桥下“民工老周冻死”的报道后,马上乘机赶回南京,当日下午即通过江苏省红十字会捐献了近两万元的御寒物资,并亲往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为部分特别困难、等待就业的农民工兄弟,发放防寒保暖物资。(12月23日新华网)

  这起捐赠数额有限,但捐赠的动机与众不同,因此值得格外关注。我们知道,民工老周冻死桥下,自是令人心酸的一个悲剧。这起意外本可避免,因为就在南京的救助站里,有可以容纳200多人居住的床位,房间宽敞明亮,配有空调热水,不仅能吃饱喝足,还能穿上干净的棉衣棉鞋,完全可以抵挡严寒的袭击。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宁可露宿桥下,也不接受救助?是否与他们心存误解有关,以为“救助”就是“遣送”;再者,农民工所以进城,当然不是旅游,而躺在偏僻的救助站里,必然对找活带来影响。因此他们对待“休息”,只能有“栖身”的最低要求。这就在气温骤降的寒夜,很难抵御死亡的威胁。倘若我们更早地深入实际,了解这些,采取灵活的救助措施,也许悲剧就能避免。

  相对来说,邵建波先生的关爱,就更加悉心周到。他不仅通过“组织”渠道,将御寒物品捐赠穷人,还深入农民工就业市场,向那些特别困难、等待就业的农民工兄弟,发放防寒保暖物资。而他在发放现场的深情表白,立意更加不凡。他说:“南京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这些星星点点的农民工兄弟,他们为南京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要去关注、关心农民工兄弟,以自己小小的善举,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温暖。”

  显然,邵建波不是施舍、不是恩赐、不是通常意义的赈济,而是对农民工贡献的一种报答。想想,如今哪个城市的巨大变化之中,不渗透外来打工者——包括农民工兄弟辛劳的汗水。他们承受着最差的条件,享受着最低的待遇,直至客死他乡。如果我们的公职人员、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乃至普通市民,多一点感恩的思想,多一点怜悯的情怀,多一点回馈的自觉,多一点天下为公的意识,是不是那种躺在桥下冻僵的情形,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完全绝迹?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