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54岁,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助人为乐,他说,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从无钱上学的孩子,到看病需要救急的乡邻,他累计出资多少无从计算,他说,钱只有用对了地方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帮助别人,就是正道。
他叫英如本,郯城县郯城镇英城后村人,一个把帮助别人当成事业来做的人。
人民币就是用于人民的
面对记者采访,英如本讲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钱少是自己的,多了是大家的,再多就是国家的、人民的,所以钱又叫‘人民币’,就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英如本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自己的智慧掘得人生第一桶金。靠自己积累起来的财富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几年打拼下来,他先后建起了加油站、制管厂和修理站。事业的成功使他更有能力和机会帮助别人。
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有滋有味的日子,1989年,英如本领命担任英城后村村支部副书记,他诙谐地说:“英副书记不‘应付’,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1990年,英如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怎样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奔小康,放在了工作首位,先后办起了养殖场、花卉基地和规模化蔬菜大棚生产等项目。资金短缺,他就把自家的8万多元无偿地投入进去。
英如本常对家人讲,每个人都是人帮起来的,钱再多只有用对了地方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
防震路是英城后村民途经薛村、皮城后村,连接县城大道的主路。三个村村民都走此路,机动车辆多,但多年来仍是土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大家都盼望着能早日将这条路修成水泥路。因为地处三村交界处,互相推诿,一直悬而未决。英如本看在眼里,决心尽自己之力为村民们修这条路。2004年,一条长587米,宽5米的水泥路修好了,从修路工钱到购买材料的花费,全部都是英如本自掏腰包。根据村民估算,这笔钱至少要12万元。这条路极大地改善了三个村的生活生产条件,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英如本索性把村里坑洼不平的大街小巷全部筑成水泥路。看到眼前一条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他心里高兴得乐开了花。村民赞扬他的义举:“自古没有长生不老的人,只有长生不老的事。修桥造路自古就是积大德的事,英书记这件事办得好,全村老老少少都会永远记住他的。”
一加一大于二的善举
8月16日,又是潮湿闷热的一天。中午时分,英如本带着街上买来的西瓜来到敬老院,同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六七位老人一起分享了夏日的清凉。
“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会过这么好的生活。俺真是从心底里感激如本啊!”80岁老人英自明乐呵呵地说。英自明老人所住的敬老院,原先是所小学校,后来学校搬走,校舍一直闲置着。2007年,在一次入户调查时,英如本发现村里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生活十分困难,便想到了要为这些老人办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说干就干,他个人出资将校舍进行改造,还专门聘请了炊事员,办起一家公益性敬老院。他公开承诺:村里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愿意前来一律无条件接收。他还出台了一个绝佳的“土政策”:每位老人每天由儿女出资1元,村集体出资1元,作为生活费,不够的部分则由他来垫付。村民将他的这个“土政策”称为“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善举,他自己则说:“就是一个英城后特色”。
“我的老伴去世了,跟前又没有子女,生活无人照顾,现在住进这个敬老院真是安心了!”老人英自明住进敬老院有两年半了,他告诉记者,“看着英书记为老人们忙前忙后很感动,所以想趁着身体硬朗为敬老院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腿脚还好,那就多跑跑腿吧。”敬老院里没了米面油,他就找英如本拿钱去买,平素没事的时候侍弄一下蔬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英如本家的后院有个小门直通敬老院,他几乎每天早晨都要过来和老人们一起吃早餐,“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老人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也能从中寻找不足加以改进。”有次他因为有事接连两天没和老人们一起吃早饭,等他再次来到敬老院时,老人们个个流露出关切的目光,刘学兰更是拉着他的手不放,一遍遍问道:“这两天你去哪了,怎么见不着你?”
4年多时间,英如本自掏腰包为老人垫付生活费所花的钱,累计起来,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问及此事,他总是说:“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是感恩共产党,做点善事为好。” “正是党的富民政策,才有了我的富裕。自己富了,就应该回报社会,就应该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谈到创办敬老院的初衷,英如本这样说。这两天他又做出新的决定,从八月份开始免费为老人提供食宿,所有费用均由他自己承担。
把助人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英如本多年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开展慈善活动,播洒爱心,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受到群众和社会的好评。很多困难人士还主动上门向他求助,每次他都有求必应。
2009年,村民臧西英突发脑溢血,子女均不在身边,本就贫困的家庭一下如临深渊。英如本听说后,送来5000元现金解了她家燃眉之急。“多亏英书记的救命钱啊,医生说再晚到一会就没命了。”提及此事,臧西英的丈夫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如本深知这一点,在家里他尊老爱幼,在村里,用他的话说:“最见不得‘可怜人’”。够低保条件的,他一律积极帮助申办低保,不够条件的他则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每逢中秋、春节,他总是自掏腰包,少则几十元,多则一两百,亲自给那些有困难的老人送去。这些年来,他为老人们发放了多少过节费,谁也无法计量。村民李如祥患上了偏瘫,他送去了5000元;老转业军人英如广和他老伴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常年卧床不起,他不但资助了5000多元为其治病,还坚持为其端汤送水,伺候床前,直到老夫妻俩离世;军属于广吉的老伴到杭州治病,他主动送去一万元;村民英昌俊到枣庄出了车祸,无钱为伤者看病,又是他及时送去了4000元救命钱;村民英昌亮生病住院,他二话没说资助了3000元……
“人生得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能给别人带来希望。”英如本说,他已经将慈善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今后,他会继续把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继续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无限的爱心帮助社会困难人士,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与他们共渡难关,把社会的关爱和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
文 林伟伟 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