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块钱对一个城市人来说是什么概念?或许到咖啡馆喝杯咖啡、洋餐厅吃顿快餐,也或许连顿像样的自助餐都不够。但对一位农村老人来说,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今年7月,我市12个县区全部纳入国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市城乡居民提前一年半享受到了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也被作为了全省的范本。继“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的重大民生工程。
13日,早上9点左右,一位黑瘦驼背的老人推着挂着两个尼龙袋的自行车,来到莒南县洙边镇洙边村人力资源保障所。“我看到不少老伙计往这里走,说是政府又要发养老钱了,来问问钱打到俺卡上了吗?”“大爷,钱在你卡里了,啥时候想用了就到这里取出来。”“哦,知道了……”老人乐呵呵地回答道。保障所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名叫李守位,今年82岁了,自从开始发放养老保险后,老人每次都来询问钱是否打到了存折上。
或许是由于走路累了,李守位老人放下随身携带的马扎在院子的自行车旁坐下休息,面朝领取养老金的房间,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大爷,来取钱啊?”“上次取得还有呢,过些天再取。”李守位与前来取钱的村里人打着招呼。
李守位老人告诉记者,他有两儿两女,现在都已各自有了家庭。平时吃饭,他就用两个儿子送来的粮食换些煎饼、厚饼,腌菜作菜,想改善下伙食就用自己拾破烂换的钱割一两块钱的豆腐吃。
聊了一会儿,李守位老人起身邀请记者到家里坐坐。记者跟随着老人的脚步,走进了他的家。土坯房、凹凸不平的地板、破旧的房门……但收拾得却干净。老人床头土墙上挂着的红红绿绿的小包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家里没啥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就是养老保险的红本本。这可是我活到这岁数的第一个存折啊。”李守位小心翼翼地翻着小红袋子,里面有老年证、户口本,还有就是那张养老保险的存折。李守位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结婚后一家七口人都靠他一人挣钱,那时候就没存下钱。后来儿子女儿结婚就根本存不下钱了,一辈子也没有一个存折,更不用想有存款,平时的花费都是逢年过节,儿女给他几十几百攒下来的。
看似不起眼的55元基础养老金,却在改变着老人的生活。现在,李守位每月都从存折里取出几十块钱,能买饼、买蛋、割豆腐了,自己想吃点啥也都能买。李守位还有了一个想法,今年过年时,他准备给自己的重孙子、重外甥几块钱的压岁钱。就像李守位所说,现在手里有小钱了,钱不多但给孩子压腰,表表心意。
如今,像李守位老人一样,我市约有150万老人能按月领到55元的养老金,他们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善。我市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以往那种“养儿防老、靠地养老、存钱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或许被打破,也或许意味着,一个政府为农民养老的全新时代的到来。
“经济发展了,农村也富裕了。以前村里人羡慕城里人,是因为城里人生活有保障,年轻有工资,老了还有退休金。现在的农村居民也有生活保障了。”莒南县人社局农保处主任高明说。
截止到10月10日,全市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人数为4793388人,其中城镇居民有220058人,已有2201815人参保缴费,其中城镇居民有17490人,累计征缴保费36588万元,其中个人缴费31571万元,政府补贴4893万元,集体补助124万元,参保缴费率达到45.93%。
记者手记
55元钱对城里领工资的上班族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城乡低收入困难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来说却意义非凡。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历了几十载的打拼,用完了身上的力气后,又拿什么来保障晚年幸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从82岁的李守位老人身上,记者体会到了这份钱的分量,从基层工作人员口中,记者理解了那位深山里脚穿破洞鞋的老人,听到每月能“领工资”后,流出激动泪水时的喜悦。
这是农村老人社会地位的一个巨大提高,老百姓长期期盼、不敢奢望的事儿终于实现了。
(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