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他因四毛五分钱差点失去了上学的机会,靠人资助完成学业。如今,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他时刻没有忘记感恩,15年间资助300余名贫困学生上学,累计投入650余万元用于兴建敬老院等公益事业。他,就是平邑县爱心企业家杨艳明。
从贩卖牛羊到经营大型包装企业
1969年,12岁的杨艳明正上初一。由于家境贫寒,他连四毛五分钱的学费都交不起。眼看着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杨艳明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但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这笔“昂贵”的学费。
正当杨艳明打算辍学时,村里一位好心人得知了他的情况,悄悄给他交上了学费。就这样,杨艳明才没有辍学,一直上到了高中。除了在心里记着这位好心人,他还暗下决心,等自己有条件时一定要帮助他人。
高中毕业后,杨艳明最初帮人家贩卖羊、牛,从中赚取一些薄利。后来赶上改革开放,依托果木资源,平邑县地方镇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罐头厂,杨艳明也开办了一家小型罐头厂,但因为都是小型作坊,根本没有竞争力,没过几年这些罐头厂也陆续倒闭了。
就在一些小型罐头厂纷纷倒闭的时候,一些大型的罐头厂却因为瓶盖不能及时供应,迟迟交不上货。“当时瓶盖都是从外地进货,有时候交上钱,要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到货。”杨艳明说,这让不少罐头厂大伤脑筋,而他也正好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开一个瓶盖厂。
1992年,拿出仅有的9000元家底,杨艳明于5月1日上了第一套瓶盖设备。如今经过20余年的发展,杨艳明成功地将一个“作坊式”的私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2亿元,集印铁涂料、制盖、制罐一体化经营的全国食品重点包装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日、韩、德、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年资助贫困学生300余名
企业扩大了,家庭富裕了,但是在杨艳明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无法释放的情怀,那就是当年受人之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回报社会的想法在杨艳明心中越来越迫切。“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就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让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能继续背上书包。”杨艳明这样说起了资助贫困学生的初衷。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艳明得知一名小学生因为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得知情况后,他赶紧给这个学生交上了学费,并一再鼓励他要好好学习。从此,杨艳明和贫困学生走在了一起,每年六一,无论多忙,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除了给学生带来他们心仪已久的礼物,还会选取一些特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
现在,杨艳明资助过的许多孩子现已升入初中、高中或在读大学,其中一位受资助者还考上了清华大学,有的已参加了工作。同样,受资助的学生也没有忘记这位好心人,一封封感谢信纷至沓来,表达着对杨艳明的感激和难忘之情。
自2002年至今,杨艳明每年都要拿出钱来资助一名本镇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并为地方镇中心校建起了图书馆。2000年,修筑地方镇驻地米家沟路,他一次出资10万余元,并承担了两岸的绿化,方便了群众,绿化了环境。2002年镇驻地路灯改造工程,他又捐款6万元。2003年村村通工程,杨艳明主动为铺筑将军路捐款2万元;同年,积极响应国家“千村帮扶工程”,与地方镇永兴庄村结成了对子,出资1万余元,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难问题。在对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行动中,他又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尤其近年来,他每年都捐出3000-5000元不等,看望慰问解放前的老党员、老干部,深得社会各界好评。
15年的时间,杨艳明先后资助300余名贫困学生。这期间,杨艳明还先后去敬老院、特困家庭奉献爱心,累计投在公益事业650余万元。
400余封感谢信堆满办公桌
“现在不光是我关注公益事业,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也纷纷加入到公益行业中来。”杨艳明说,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自己救助贫困学生,有时他没时间,妻子就直接把这项工作当做大事去办,对需要资助的人及时救助。儿子、女儿也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到公益事业。
杨艳明一直说着这样一句话,其实资助这些孩子不是为了图什么回报,而是希望这些助资助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能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杨艳明办公室,记者看到他办公桌上堆放着一封封受资助的学生写来的信件。“敬爱的杨爷爷,我是一名接受过您资助的贫困学生,感谢您对我所做的一切,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对我的关爱……”淳朴的信件,每一封都流露出对杨艳明发自内心的感谢。“每一封信我都会好好看!”虽然平常工作很忙碌,但是对于每个孩子寄来的信件,杨艳明都会认真看上几遍,每次从信上了解到受助学生的情况后,他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据粗略计算,目前,杨艳明已经收到400余封受助者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