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慈善人物 >

沂蒙六姐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19-07-03 09:18来源:蒙阴宣传部 作者:张圣虎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2016年6月下旬,随着最后一位“沂蒙六姐妹”——伊淑英与世长辞,“沂蒙六姐妹”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值得纪念的是,“沂蒙六姐妹”的称谓,就是陈毅元帅当年亲自命名的。
 
她们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向着鲜花烂漫的地方走去,留在身后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全新画卷,正在展开——
 
多次走进山东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这片热土,追寻“沂蒙六姐妹”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家国情怀。
 
张玉梅:一生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是我永远怀念的母亲留给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张玉梅的儿子伊廷国说,母亲在世时常常教导我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一定不要跟人打架,要搞好团结。
 
伊廷国心中的母亲是最面善最和蔼的一个人,不论东南西北的来要饭的,走街串巷的货郎,母亲都会把他们叫到家里,免费提供吃住。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张玉梅一次收留了7个要饭逃荒的妇女在家吃住。邻居说她你家也不宽裕,这社会什么人都有,要她多留个心眼。她就跟邻居讲,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家有难能帮就帮一把,自己紧紧也能过来,吃亏是福。
 
     张玉梅上过识字班,文化浅薄,但对党忠诚,热心帮助乡间近邻,赢得乡邻的尊重和爱戴,孟良崮战役期间,张玉梅白天分派任务,组织运粮,一天没顾上吃一口粮,喝一口水,又加上劳累,竟然晕倒在鏊子边。大家把她抬到床上,想让她睡一会儿,可她醒过来,喝了几口水,吃了几口饭,又坐在鏊子前。
 
张玉梅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深远。伊廷国说,我们都铭记于心,现在也常常教育孩子,任何时候,处处能为别人着想,事事能从大处着想,
 
伊廷珍:时刻想着他人
 
     伊廷珍的二儿徐敏安回忆,母亲40岁的时候才有的他。小时候,母亲经常把以前经历的事情当故事讲给他听,至今都记忆犹新。记忆中的母亲比较严厉,印象最深的是8岁那年快要过年的时候被母亲狠狠揍了一顿。原因是徐敏安看到别的小伙伴穿着新衣裳,心里也馋得慌,就跟母亲要了好几天。母亲也不是愿意给买,那时候多穷啊,要急了眼,母亲就用笤帚疙瘩揍了徐敏安一顿。
 
母亲忙于村里工作,顾不上照料孩子。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徐敏安的大姐被洪水冲走了,幸亏被路过的邻居看见救了起来。
 
徐敏安说,他们兄弟俩特别想当兵,尤其是大哥徐美福到了着魔的地步。当征兵名额下来后,体检合格的徐美福落选了。武装部给出的答复是:征兵名额有限,必须优中选优。
 
徐美福先是与征兵干部软缠硬磨好几天,眼看好话说尽没有用,灵机一动想到了母亲:“娘,那么多报纸电台宣传过你,好多大干部也接见过你,你就帮儿找找人当兵吧?”没想到,母亲踌躇再三拒绝了他:“孩子,你想当兵娘理解,可部队征兵是优中选优,娘是拥军支前模范,你不如人家,让娘咋张开口啊?”
 
徐敏安18岁那年也想去当兵,体检也合格了,但伊廷珍考虑到本村的魏树玉家兄弟五个,生活困难,就让魏树玉当兵去了。魏树玉在部队干了3年,复员回来后落户济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徐敏安的女儿徐静很想当女兵,求奶奶给武装部的领导打声招呼关照下,伊廷珍多次见过武装部的领导,一字没提孙女的事。
 
杨桂英:舍小家顾大家
 
     杨桂英最小的孩子公方明回忆,母亲不识字就知道埋头干。母亲不顾家,无奈之下兄弟姊妹6个自己都学会了做饭。
 
当时烟庄村里有传闻,谁要想超生第二胎,除非等到杨桂英死了以后。直到1992年,66岁的杨桂英才退居二线。在她管理烟庄村的计划生育43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超生现象。
 
80年代末的一年深秋,她带领8个育龄妇女跋涉几十公里到岱崮医院做节育手术,当时医院条件差,她就让做手术的妇女睡在床上,自己抱柴禾铺在地上睡,一天到晚跑前跑后,既要烧水做饭,又要帮着照料孩子,一住就是10天。
 
公方明说,更气人的是,母亲陪人家去流产,生产队里穷,还得花自己的钱侍候人家,事后人家根本不领你的情,还动不动张口骂。
 
孟良崮战役期间,杨桂英年仅四岁的大儿子被敌人的炮弹震聋了耳朵,落下了终生残疾,直到去世还是单身。杨桂英生前多次见到迟浩田将军,一字不提家里的困难,“傻”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在村里干工作,对子女管的更严,别人能行的事子女就不行。但凡村里有招工等对群众来说的好事总是先替别人照相。公方明说,在那个年代能招工当上工人,是件非常光荣自豪的事,因为母亲的原因,这样的好事想都不要想,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人家早就招完工去上班了。
 
冀贞兰:人穷志不能短
 
     六姐妹中,冀贞兰是个不爱多说话的姑娘,但她眼明心细,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冀贞兰的儿子公丕合回忆,母亲经常帮着邻居缝缝补补剪衣服、鞋样子,自己穿的衣服比人家的板正,觉得很自豪。
 
过惯了苦日子的冀贞兰从不乱花钱,生活异常俭朴。晚年坚持自己做饭,每天三顿吃煎饼。公丕合介绍,1994年,县里领着母亲她们上北京,母亲用一个小提包,带着黄灿灿玉米面的煎饼,腌的发黑的咸菜去的,她说,能上北京,已经给县里添了不少麻烦,也花了不少钱,省一分是一分。
 
公丕合说,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穷志不能短,家教非常严,教育子女头头是道,子女都听她的话。
 
伊淑英:永远听党的话
 
     在伊淑英二儿郑步奎的记忆里,老母亲经常这样教育后辈:打鬼子、打国民党那时候,粮食少,花生壳、玉米芯都磨成面面摊煎饼,摊出来的煎饼一碰就碎,小伙子们就揣着一袋碎末末煎饼上前线,还不一定能活着回来……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咱老百姓哪能过上安生的日子?他说,别看这个老太太没有文化,但觉悟高,但那段血与火岁月锤炼出的眼界和心胸,是成长在和平环境的人们难以比拟的。
 
1981年,郑步奎当兵8年复员任村主任,后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伊淑英老人在给儿子讲传统的同时,还斩钉截铁地对他说:“怕死不能革命,革命就不能怕死,更不能怕吃亏!你要时时听党的话,想着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你!”曾有群众与郑步奎发生不愉快,甚至发生肢体推搡,伊淑英知道后,大发脾气:“你太莽撞,别说你是书记,你就是老百姓动手打人就不对,赶紧跟人去赔个不是,干啥工作要和别人好好说话。”
 
伊淑英对子女管教特别严,常说党叫怎么干就怎么干,在去世前反复叮嘱:入党的时候就说了,要听党的话。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那么多人牺牲,为了革命他们付出了一切,得让年轻人记住这些过去的事,永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公方莲:舍身支援革命
 
     公方莲的大儿伊廷传回忆,自己两个舅舅都是共产党员,受家庭影响母亲很早变加入了共产党,投身革命活动和支前工作。
 
伊廷传印象深刻的是母亲手上有一处显眼的伤疤,后来才知道,在支援孟良崮战役期间,母亲一人看三盘鏊子,两天两夜没合眼,摊了煎饼160斤。摊到最后头晕眼花,眼皮儿直打架,烙着烙着就睡着了,手伸在火烫的鏊子上,烙出了水泡,掉了一层皮。她用凉水洗一把脸,又继续烙,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烫煎饼运走了,母亲累倒了,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伊廷传还记得问母亲为啥这样做?
 
“为啥?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为的谁?别说烫了个疤瘌,就是搭上我的命,也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
 
六姐妹对革命忠心耿耿,默默奉献,她们像沂蒙山上的岩石一样坚定,像松柏一样高洁;她们的心啊,像火一样热,血一样红。她们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愿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如今,沂蒙六姐妹的事迹已经刻进了莱芜革命纪念塔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花岗岩碑文里,蒙阴县也在当地为她们修建了一座纪念馆,她们的功绩将会和长眠的烈士一起永垂于天地之间,但她们的事迹将会被后人永远传颂,让后代永远铭记。
 
今天从昨天走来,明天又与今天相接。历史在向我们呼唤,呼唤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呼唤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相传,呼唤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发扬光大。
 
来源:中共蒙阴县委宣传部   张圣虎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