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呈镕:21年走过36万公里拥军路
临沂“朱老大”与最美“兵妈妈”,都是人们对朱呈镕的称呼。
从前者到后者,朱呈镕跨越了21年的时间,行走了36万公里的路程,沾染着南海北疆沙漠高原的猎猎风尘。
这位从沂蒙革命老区走出来的“沂蒙新红嫂”,中年下岗后三次创业,蹬三轮、做糖蘸(糖葫芦)、包饺子,在逆境中奋然崛起,成立了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将企业逐步做大到拥有员工300多名、年销售额近2亿元。与此同时,朱呈镕带着拥军爱国的满腔热忱,背上沂蒙精神的宣传画卷,装上成箱成吨的水饺汤圆,21年来踏遍了祖国边疆的边陲哨所,走入了600多支部队慰问宣讲,成为上万名人民子弟兵心中最亲近的“兵妈妈”。
她将“朱老大”的侠气、大气,和“兵妈妈”的坚韧、温情,熔铸成为一座践行新时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丰碑。
今年66岁的朱呈镕,依然没有停下出行的步伐。“2022年,我打算去20个边防哨所。”因为疫情,朱呈镕今年春节没去部队,只是跟福建某海防部队进行了视频连线。她说,她太想战士们了,“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一直去看他们。”
“我一辈子记得解放军这份情”
在朱呈镕42岁之前,她从未有过创业的梦想,更没想过会走遍祖国的边陲。
出生在沂蒙老区的一个革命家庭,朱呈镕的爷爷是位老八路,她在家里排行小,上学、毕业、当工人、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很舒心。尤其在40岁后,朱呈镕的生活攀上一个高峰。
当时,作为临沂市毛毯厂的销售员,朱呈镕背着煎饼咸菜挤火车到广州、浙江、江西等地跑销售、要欠款,两年就回收货款近千万元,成为全市纺织系统的“销售大王”,还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在市领导手里接过了红彤彤的奖状和证书。
美好的生活突然在高潮处戛然而止。1998年,市毛毯厂因效益不好破产,42岁的朱呈镕在销售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下岗了。
“ 那个时候,我在家里躺了整整7天,都不敢出去见人。”朱呈镕说,就像从山顶摔了下来,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还是很快站了起来,到南方各城市考察,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在浙江温州、义乌,她看到了满大街的人力三轮车,决定也在临沂开个三轮车出租公司。1999年腊月,朱呈镕用房产贷款了5万元,买回50辆人力三轮车,成立了“运达三轮车出租公司”,招募下岗工人来租车挣钱。
半年多时间,三轮车只租出去几辆。为了激发下岗工人蹬三轮的积极性,朱呈镕给大家伙儿买衣服、买墨镜,自己蹬车做广告,让亲友坐车当“车托”……两年里,公司发展到560多辆三轮车,安置下岗职工近1600人次。“特别累。但是公司真没赚到钱,反而还往里面贴补了家里的积蓄。”朱呈镕说,公司里都是下岗职工,生活困难,遇到他们家人生病、孩子上学等难事,她就把钱给出去了。
就在朱呈镕为租车公司兢兢业业的时候,她又被山楂“缠”上了。她去平邑县出差时,偶然看到一位老人正流着泪砍果实累累的山楂树。“山楂太多了,5分钱一斤都没人买,只能烂了。”老人很痛心。“我两毛一斤都买了。”看着老人不相信的眼神,朱呈镕把身上仅有的200元作为订金,在纸条上写了公司的地址交给老人。
几天后,老人用4辆拖拉机把2万多斤山楂运到了朱呈镕的公司。“当时,我真把这件事忘了,也没想到山楂竟有这么多。”朱呈镕傻眼了,只好向丈夫撒谎拿了1万元付款,说是替客户收购的。
山楂太多,朱呈镕家里放不下又卖不了,只好放到父母和亲戚家里。两个月下来,山楂都要烂了,丈夫跟她吵架分居,说“让她跟山楂过去吧”,家人也都在责骂她。朱呈镕在大街上边走边哭,撞到梧桐树上还低头流泪说“对不起”。
为了挣钱,朱呈镕看到电视上吉林有位大姐的饺子受欢迎,就千里迢迢跑到吉林去学手艺。她去了5次,也没能跟对方达成合作协议,万般无奈下只好买了5吨水饺回临沂。
那是在2001年4月,车子到辽宁四平时因雪大路滑翻倒了,满车饺子散落,周围百姓哄抢起来。朱呈镕急疯了,她看到旁边有个军营的岗亭,就昏头昏脑地跑过去求救,“解放军叔叔,我的饺子被人抢了,您能帮帮我吗?”
让朱呈镕没想到的是,那位年轻的刘连长立即带着战士们赶来,把抢去的水饺收回来,地上的水饺也都捡起来放好。热情的战士们还邀请又累又怕的朱呈镕到食堂吃了一顿饭。
“这一路上遇到了那么多困难,连家人都不理解,只有‘解放军叔叔’冲上来帮我。”朱呈镕说,“我心里记着这份情一辈子。”
“他们感动激励着我成为‘朱老大’”
2001年9月9日,朱呈镕的第一家“朱老大饺子村”开业了。热腾腾的水饺,还有进门就赠送一支的“朱老大”冰糖葫芦,让这家饭店一炮打响。尤其是糖葫芦,受到了大人小孩的一致欢迎,很多顾客纷纷慕名而来。
冰糖葫芦,就是那批山楂的后续故事。山楂太酸太多,卖不出去,也送不出去,逼得朱呈镕学着做起了“糖蘸儿”。传统糖葫芦卖得不好,朱呈镕突发奇想,能不能在山楂里夹馅呢?说干就干,她拿这上万斤山楂做起了实验。
掏核,塞馅,熬糖,定型,包装,储存……每一步都困难万分。就说馅料,朱呈镕试过了巧克力、果酱、鸡蛋甚至还有鸡肉、牛肉等等,最后才从月饼上得到启发,豆沙夹心冰糖葫芦成为主打产品。“90%的山楂都损失了,几乎都烂了。”朱呈镕说。
2000年11月,朱呈镕申请下了“朱老大”的商标;11月14日,“朱老大”冰糖葫芦在临沂九州商厦前租摊开售,7000多支糖葫芦在2个小时内被一抢而空。“朱老大”在临沂城出名了。随着冰糖葫芦的热销,山楂的价格直线上升,成了沂蒙山里的“金果果”。朱呈镕每年400万斤的山楂收购量,“救活”了临沂乃至周边地区的山楂产业。
2001年,“朱老大饺子村”开业,“朱老大”速冻水饺也迅速推向市场,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越做越大。
“大家说‘朱老大’听起来就像黑社会大哥,可我就想叫‘朱老大’,再贴上我的照片,让你们知道沂蒙女人也能当‘老大’。”朱呈镕说,她就是不服输,想干出个样子给大家瞧瞧。
朱呈镕创业成功了,但在朱老大饺子村开业典礼上,她请来的剪彩嘉宾却是沂蒙老区的几十位老红军、老八路和老红嫂们,其中就有“沂蒙六姐妹”。很多人对她说,你应该请领导或明星,这样才有排场、有面子。朱呈镕却坚定地说:“他们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开业前一天,朱呈镕就恭恭敬敬地将老八路、老红嫂接来,让他们住在最好的宾馆里,给他们理发洗澡,换上新买的衣服,然后逛临沂城。她跟老红嫂们都很熟悉。在创业艰难的日子里,朱呈镕曾多次去看望老红嫂们,住在她们家里,听她们讲那些红色的拥军故事,从中汲取再次出发的力量。
乳汁救伤员、勇架火线桥、战时托儿所……在拥有深厚爱国拥军传统的沂蒙老区,沂蒙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她们的事迹和故事,激励了我,感动了我。”朱呈镕说,解放军保家卫国,给老百姓做了这么多事,“如果挣钱了,那我也要像红嫂一样去拥军,把沂蒙老区的传统传下去。”
2002年元旦,朱呈镕就拉着2吨水饺赶到了辽宁四平,跟刘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
一步步走出万里拥军路
“咱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就是水饺,也不知道他们收不收。”2003年,北京小汤山医院正处在抗击非典疫情最前线,一位女战士不幸感染,牺牲时一个盒饭还没吃完。朱呈镕从电视上看到这一幕,心口疼了大半天。怀着种种担心,她毅然连夜带着5000公斤水饺出发了。
到了小汤山医院,朱呈镕的队伍是唯一一家送食品的企业。看到部队战士们都争相去“抢”来自沂蒙老区的饺子时,朱呈镕落泪了,她来对了。过后,一位首长紧握着朱呈镕的手,给她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我代表1268位医护人员向沂蒙老区人民致敬!”他说。
从此,朱呈镕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拥军上。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海南的西沙群岛,从东海海防部队到“中国西口第一哨所”——阿拉山口边防哨所,从鸭绿江畔到青藏高原,20多年的时间,朱呈镕拥军支前的足迹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
长白山下的维东哨所,朱呈镕曾经去过5次。那里一年中只有两个月不下雪,万里雪山惟余莽莽,只有那一点红是营房前高高飘扬的国旗。
2015年春节,大雪封山半个月,想跟战士们一起过节的朱呈镕,被困在山下整整3天,与哨所的通讯也断了。扫雪车刚刚清好路,朱呈镕用绳子捆好4箱、80斤水饺,就背着上山了。零下38度的天气,她硬生生走了20多里路,将饺子送给了战士们。“哨所早已经断粮了,他们吃了好几天的狗粮。”直到现在,朱呈镕说起这件事还掉泪。
2015年,晴空碧浪的西沙群岛,朱呈镕坐上船后就晕船呕吐,整整吐了18个小时,连海水是什么颜色都没看到。一下船看到战士们,她立马就站稳了。早上9点上岛、下午5点离开,朱呈镕拉着战士们的手跟他们谈心、做宣讲、煮饺子,一刻都没停下。“时间太宝贵了。”朱呈镕说。
凌晨2点多太阳已升起的“东方第一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边防哨所,狂风呼啸的新疆阿拉山口哨所……每一处,都留下了朱呈镕不知疲倦的足印。36万公里的行程,朱呈镕乘飞机、坐火车、坐汽车、坐雪地摩托车乃至步行,她曾经数次遇险,遭遇过几次车祸,其它严寒酷暑、颠簸曲折数不胜数。
“我有什么辛苦的,辛苦的是咱们的子弟兵啊。”朱呈镕很少提自己,每次都着重讲述战士们的艰辛,“西沙缺水,淡水都是船运到岛上,战士们用水都是一点点算计着用。海里有很多无人岛,只有战士驻扎,有的3个人守岛好几年……阿拉山口的风特别大,战士们站岗的时候都得打个地钉,用绳子把自己拴牢,或者绑块大石头,这样就不会被风刮跑了……维东哨所的战士们想家的时候就叠千纸鹤,然后挂到树枝上,林子里到处都能看到,雪盖住纸鹤就像冰花一样……”
在很多哨所,战士们争先恐后地向朱呈镕介绍哨所周边的风景,告诉她哪个季节来这里最美,可她每次去都是在最艰苦的时间。“我拥军是为了在战士最困难的时候慰问他们。我不是去旅游的。”朱呈镕一直坚持着这个想法。
最美的沂蒙“兵妈妈”
一瓶细沙,几个贝壳、海螺,几张手绘漫画,用子弹粘成的“最美兵妈妈”……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朱呈镕多年来珍藏的“宝贝”。这都是朱呈镕的“兵儿子”“兵女儿”从天南海北送她的礼物。
一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拥军,每年拿出企业净利润的30%用来拥军,军人去“朱老大”品牌旗下的饺子村吃饭都能打折,立功的战士还免费。20多年来,为各地解放军官兵赠送鞋垫8万多双,赠送水饺1000多吨,累计捐款捐物达1000余万元。这些在朱呈镕眼里都算不得什么,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精神拥军。
每一次去拥军,朱呈镕都会带上有关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等的宣传画册、故事书籍等等,这些都被部队“抢”着留下来。“部队上的领导说,你来给我们战士讲故事就行,其它都不要带。”朱呈镕说。
沂蒙红嫂们或早已逝去,或逐渐老去,朱呈镕为了挖掘她们的故事,多少次奔赴沂蒙山的偏远村居,跟红嫂或其后人一起吃住聊天,为她们建设了“红嫂文化博物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随着她们的故事,在大江南北、边陲哨所传颂,激励鼓舞着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他们流着泪叫着“朱妈妈”,把心里的话说给她听。
孙吉超,是山东青岛人,在西沙群岛驻扎服役。朱呈镕认识他时才28岁,已经在西沙驻守8年了。听了朱呈镕关于沂蒙红嫂的报告后,他悄悄给朱呈镕发短信:“朱妈妈,在西沙当兵很枯燥,我想年底回家。沂蒙红嫂的事迹让我很惭愧,请朱妈妈放心,只要祖国有需要,我将继续守在这里,做西沙的一粒沙子。”此后,他又在西沙驻守了4年才退役复员。
“朱妈妈”,这个称呼让朱呈镕和战士们的心更加贴近。有些战士,已将“朱妈妈”换成了“妈妈”。
在沈阳军区某部宣讲时,部队首长将一个战士托付给了朱呈镕。这名战士叫张广奇,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生病临终前将孩子送到了部队。每逢节假日,看到战友们跟家里打电话他就难过地哭。“探亲假批了,我根本没地方去。”张广奇说。
朱呈镕陪着张广奇聊天谈心,给他收拾物品洗衣服时,发现了一个账本。“某某,欠**元……总计13.8万”,这是张广奇父母生病借款的账本。张广奇说,自己会一点点全部还上。为了不让张广奇负重前行,朱呈镕提出要替他还清。“朱妈妈,你赚钱也不容易,都是一个个糖葫芦、水饺挣来的。”张广奇说,“只要我叫妈妈有人答应,我就满足了。”他们娘俩儿抱头哭了一晚上。
从此,朱呈镕家里多了一个张广奇的房间。只要是休假,张广奇就直奔临沂来;朱呈镕会把每季新买的衣服给张广奇寄过去……后来,朱呈镕偷偷地把张广奇的欠款还清了。张广奇安心在部队服役,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表现非常突出,还提了干。2019年,张广奇被黑龙江省委推为党代表。
2019年9月23日,在朱呈镕的帮助下,张广奇结婚了。朱呈镕带了30多名亲朋好友赶到,代表男方的家人忙前忙后张罗事情。婚礼仪式上,张广奇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妈妈,她叫朱呈镕……”张广奇在台上讲着朱妈妈和自己的故事,全场人都感动得落泪了。
“在千万个基层官兵心里,她赢得了‘最美兵妈妈’的殊荣。她把拥军优属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在几十万公里的拥军路上,她以女性的博爱不断巩固着军队的大后方。”这是2015年,解放军报第三届《长征人物》给予朱呈镕的颁奖词。
2020年春节前后,像往年一样在部队走访的朱呈镕,在看到人民子弟兵支援武汉抗疫的报道后,带着20吨速冻水饺长途奔袭15个小时抵达武汉,给战士们送去了沂蒙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武汉大街小巷空荡荡的,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却热火朝天,“党员突击队”、“入党积极分子突击队”、“共青团员突击队”等旗子烈烈飘扬。部队首长惊讶地问她,“你怎么敢来这里?”“因为你们在这里。”朱呈镕说。
“没有语言能表达我看到那么多红旗的震撼!那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啊!”朱呈镕提起两年前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的情景,仍然很激动,“我从那刻就知道,只要军民齐心,我们一定能打胜仗。”
66岁的朱呈镕,依然头发乌黑、精神奕奕。“生命不息,拥军不止。我还能再走20年。”她这样说。(王珊珊 潘凤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