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善恩展播 >

爱在路上:义堂镇婆媳俩与12个孤儿的故事

时间:2012-03-31 08:17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文 松泽)
    3月27日上午,兰山区义堂镇南屠苏村一农家小院。
    当37岁的周丽一推开门进屋,正在屋里玩耍的孩子们立刻变得喧闹起来,有个叫蒙恩的男孩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兴奋地叫:“妈,妈!”亲热地不得了。“哎”周丽抚摸着他的小脑袋瓜,笑着回应。有的孩子不会叫妈,坐在小凳子,高兴地手舞足蹈,呀呀地喊叫。
    这些孩子大小不一,小的两三岁的模样,大的十五六岁。这些孩子都不是周丽的亲生孩子。周丽说,这些孩子都是她和婆婆12年来收养的身有残疾的孤儿。
    现在,她们家里一共收养了12个孤儿。
    怎么收养的这些孤儿呢,周丽说,这事还得从2000年的3月份说起。
    想做母亲,医院排椅上抱养来第一个弃婴
    周丽和丈夫是1998年登记的,结婚2年多来,一直没有生育,他们先后去北京、济南等许多医院看过治疗过,但都没有效果。
    2000年3月的一天,周丽在婆婆的陪同下,又来到兰山区人民医院看病。在儿童病房门口的排椅上,他们发现了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婴儿。周丽说,当时那个孩子也就二三个月大,头看上去很大,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两只胳膊向身后反剪着,躺在小包被里,已经奄奄已息了。她听周围来看病的人说,这个孩子得的是先天性脑瘫,在这排椅上躺好几天了,也没有人来抱走,多亏病房里来看病的人看着可怜,这个给喂点饼干那个给喂点奶的才没有死。
    善良的周丽一下子动了恻隐之心,她跟婆婆李相花商量:“妈,这孩子怪可怜的,咱抱养着吧。”同样心地善良的李相花就答应了儿媳妇的要求。婆媳俩抱着这个孩子去咨询医生,医生反对他们抱养:“这孩子不能活了,没有希望了,你们还是放弃吧。”娘俩一商量,还是决定收养:“只要这个孩子还有一口气,咱就养着。”
    周丽说,那个时候,自己真的非常渴望做一位母亲。
    第二天,娘俩抱着孩子去市儿童医院看医生。看看能不能给孩子动动手术。周丽说,当时医生就回绝了,说,小孩子太小,身体又弱,手术危险大,不敢做。娘俩只好把孩子先抱回家。她们发现,这孩子胃口好,能吃饭,这让她们心里又充满了希望:只要能吃就行!
    周丽的爸爸却反对女儿收养这样的弃婴。周丽说,当时我爸爸跟我说,你收养正常的孩子,我们不反对,你收养这样的残疾婴儿,能有什么好处?长大了,又不能养你们老,根本得不到回报啊。“我还是一次次做我爸爸的工作,他看我这样,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这个孩子,婆婆李相花给他起名叫:信托。(记者猜测,大概是上天信任她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她们的意思吧。)
    倾尽钱财,为小信托治疗
    周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收养这样的残疾婴儿,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困难。周丽说,小信托拉屎拉尿自己都不知道,24小时离不开大人照顾。有时候累的心烦、心焦了,就想,早知道这样,倒贴一万块钱也不敢要。
    想是这样想,但收养孩子后,她们却从没有放弃。
    为给孩子治疗,一家人倾尽了所有的钱财。周丽说,2000年的时候,丈夫孙政刚还在罗庄刑警大队上班,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在800多元,她在买鞋的市场上给人家帮忙卖鞋,每个月几百元,婆婆和公公都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每人每月300元收入。一家人加起来,一个月也就2000块左右,他们省吃俭用,把能省的钱都拿出来给给小信托看病用了。
    “当时每个月都要去荣军医院给小信托做康复治疗。”周丽说,做一次就得2000元左右,荣军医院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就把康复治疗费用减免了一半。但就是这样,他们一个月也做不了几次。因为治疗费与当时的收入来说,相差太大了。他们只好凑够康复治疗费,就带孩子去做一次,钱花光了,就等着下次发工资着再去。
    “钱花的,真的没数了。”周丽挠着头说。
    抱养小信托最难煎熬的日子是头3年。3年来,给周丽感触最深的就是小信托的哭,“那真是要了命的哭啊!”周丽说,3年里,一家人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当时小信托头上先后长出了9个大疮包,用手摸摸,软软的,还发亮,里面都是浓水,有个眼睛还长了9个眼结子,孩子疼啊,白天晚上的哭,一家人只好轮流倒班抱着,哄着。周围住的邻居们被孩子的哭吵得不行了,纷纷找上门来。周丽说,住在他们后面的一家实在受不了,门窗玻璃都加厚了三层来隔音。现在想来,真是对不住邻居。
    就这样,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小信托渐渐好起来。当他们抱着孩子再去原来的医院看医生时,医生都感到很惊讶。连说,奇迹、奇迹!
    好人总有好报。已经被医生认为不能生育的周丽,2002年11月生下了个健康可爱的女儿。
    婆婆拣垃圾,拣来第二个弃婴
    为了攒钱给小信托买饼干、买奶粉,李相花和老伴白天扫街,晚上俩人满大街的拣垃圾,每次都拣到天明。李相花说,临沂市区的所有垃圾箱她都去拣过,哪里有个垃圾箱,她也记得清清楚楚。
    2003年7月的一个晚上,李相花和老伴又出来拣垃圾,当夜里11点左右,他们拣到兰山路一个垃圾箱时,发现垃圾箱边上有个小纸箱子,里面躺了个婴儿,几个月大的样子,一看也是个脑瘫病儿。头上的头发都刮没了,满头都是针眼,还活!李相花赶紧抱了起来,“这个孩子当时全身就像面条一样,溜软了。”李相花回忆道,“我一看怪可怜的,垃圾也不拣了,就抱回了家。”
    但这次抱回来的弃婴,养还是不养,全家人意见不统一,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首先周丽开始反对:“妈,光信托就够咱照顾的了,何况还有个女儿,你再抱回这么一个脑瘫孩子,咱可怎么办啊。”周丽的丈夫也坚决反对,他让母亲把孩子再送回去,甚至发出了狠话,你再收养这样的孩子,我就不回这个家了。但善良的李相花不这么认为,他跟媳妇和儿子说,这是一条生命啊,遇见了,就和这个孩子是个缘分,咱不能见死不救!
    最后争执的结果是,孩子留下来了。
    李相花给这个孩子起名:蒙恩。
    又得给两个脑瘫婴儿治疗。哪来的钱?
    不得已,周丽让丈夫辞掉了刑警队的工作,她也辞去了卖鞋的工作,俩人一起去当时的华丰汽车站做配货生意。至今,孙政刚还为失去那份刑警队的工作感到遗憾,从心里,他是多么喜欢那份工作,但为了家庭,为了能多挣些钱,他只好放弃了自己的警察梦想。
    收养弃婴出名,弃婴接二连三“自动”上门
    一家人对两个弃婴不弃不离的精心照料,让许多知道真相的人连连称赞:“这一家人心真好!”就在收养了蒙恩的当年11月份,李相花的一个熟人找上门来对她说,他的一个亲戚的孩子也才二三个月,是个脑瘫儿,治不好了,想送人,“你就收留了吧,你收留了,兴许孩子还有个活路。”李相花想来想来,同意了,她说,行,送来吧,二个是养,三个也是养。
    对此,全家有什么看法呢?周丽说,我们什么话也没得说了,婆婆决定了,我们接受。
    李相花给这第三个弃婴起名:恩托。
    就这样,不断有弃婴被人接二连三的送来,李相花和她的家人们一一收养了他们。
    他们收养的第6个弃婴还是俩个双胞胎,也是脑瘫病,被医生宣布放弃的,在李相花和儿媳的照料下,又都存活了下来。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李相花和儿媳周丽的眼里,都是那么神圣和值得敬重,都是那么值得倾其一切,精心护养。
    “现在我们这里一共收养了12个孩子。其实这些年收养的远不止这些数。”周丽犹豫了一下说,“其实是不想回忆的。”她说,有的孩子送来了,没能活下去,夭折了。因为有的孩子得的病实在是太严重了,送到手术室做手术时,医生要求家长陪同一起在场,她和婆婆都不敢进去,因为实在怕看到孩子抱不下手术台……每遇到这种情况,很长一段时间里,心里都很难受、悲伤,有阴影。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即使在爱的呵护下。
    12个孤儿组成一个家,爱一直在路上
    为了收养这些孤儿,他们曾先后搬过6次家。现在搬到了兰山区义堂镇南屠苏村一处农家小院里。
    “本来想在这里买块地办个孤儿院的,因为这里被列入规划中,没能建成。”孙政刚说,后来村委知道情况后,表示支持他们,就把本村一处不用的小学院子租给了他们。只收很少的租金。
    现在周丽和丈夫把配货生意做的有声有色,生意多了,工作忙了,但周丽每天却总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看望和照顾这些孤儿们。
    但对女儿,周丽却心生愧疚,因为没时候照顾她,和女儿平常都是靠相互留纸条来交流。为了照顾这些孤儿,她让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吃可以全托的学屋,只在过星期天时才她接回家。每次送女儿回学校时,女儿都哭泣,不愿意离开她。她也总是硬下心肠来,故意把女儿向外推:“妈妈不喜欢你,妈妈看着你就烦,你快走!”但每次把女儿送到学校后,她都很难过的看着女儿的背影,在心里说,妈妈对不起你。
    有次女儿的日记本忘在家里了,周丽翻着看时,不觉流下了眼泪,女儿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妈妈,今天上课时我走神了,老师批评了我,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走神了吗,妈妈,我真想告诉你,那一会我是在想妈妈。”“妈妈,有时候我在想,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啊,你为什么对那些孤儿比对我还好。”
    就是看了这次的日记后,周丽下决心要好好照顾女儿,她请求丈夫买房子时,买个离学校近的地方,好照顾一下女儿。可当房子买了后,她却一直没能去住,她把心思还是更多的放在了那12位孤儿身上。
    “没办法,婆婆年龄大了,这10多年,她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周丽说,我不过去帮一帮她,她和公公撑不下来。
    今年57岁的李相花每天也就能睡3个小时的觉。她说,从早上开始,光给这些孩子穿衣服就得2个多小时,还得做饭,喂饭,洗衣服,一天忙下来,也只有吃一顿饭的空闲。长期这样下去,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其实这些都还不是她们最大的困难。周丽说,困难的是这些孩子都没有户口,到了结婚年龄怎么办?这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还有教育。周丽说,她只有初中学历,两位老人也没有多少知识,送孩子去学校,人家学校不收。真愁人。所以她们这里非常希望能有个教孩子们学习的老师。
    让人高兴的是,前不久,临沂大学的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知道他们这里情况后,星期天时,会赶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知识。有时,也有社会上的好心人过来捐助和帮忙的。
    “现在还有向这送孤儿的,我们没敢再收,这些孤儿的正常花费每年都得六七万元,还有给他们做康复和手术的费用,已经照顾不过来了。”孙政刚说,本来想成立一个孤儿院的,但有关部门没批准,他们只好维持现状。
    不管怎么样,对于这家人来说,只要有他们在,只要有社会上的好心人在,这些孤儿,就会得到爱的眷顾和滋养,生命的未来就有希望,因为爱一直在路上。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