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一时间,山河齐哀,举国同泣。
历史也将永远记住这一刻:2010年5月12日,由我市对口援建的北川新县城10栋安居楼房分户竣工并通过验收。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两年时间很短,汶川大地震颤的那一刻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两年时间很长,曾经满目伤痕的土地,已是一片建设的热土。两年来,临沂人民高举沂蒙精神旗帜,充分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唇齿相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跨越千里、真情援建的大爱之歌。
一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临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指示精神,在第一时间吹响抗震救灾号角。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带头捐款,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精心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2008年5月21日,我市第一批抗震救灾先遣队率先赶赴北川;5月29日,副市长慕增利赶赴绵阳,成立了临沂市援建前线指挥部;6月17日,市长助理宋法亮接替指挥前线援建工作,加快推进板房建设;6月25日,我市首批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监督队奔赴四川绵阳;7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带领有关部门赴通口镇视察灾情,实地调研……7月21日,我市对口支援通口灾区安置板房工作全面结束,顺利实现了由应急救灾向全面恢复重建工作的转移。
一支支援建队伍奔赴北川、一项项有力措施出台落实、一个个援建项目落地开花……我市援建工作进入了快速有序运行的“轨道”。
省里确定临沂市对口支援北川县通口镇。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对口支援通口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工作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张务锋、副市长慕增利、市长助理宋法亮任副组长,并成立了市援川办公室和通口工作指挥部。7月13日,我市援建通口工作指挥部人员迅速开赴通口镇,成为全省成立最早、进入灾区最快的工作机构。8月16日,市援建通口工作指挥部搬迁至通口镇,标志着我市援建工作进入靠前指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为做好对口援建工作,7月29日和30日,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贯彻全省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我市援建工作。对于对口援建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作出重要批示:“初战告捷,可喜可贺;再接再厉,争取全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批示:“要继续发扬优良作风,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和省一线指挥部的安排指导,扎实搞好援建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任务,为沂蒙争光。”
对口支援通口镇工作一直牵挂着市领导的心。2009年1月1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峰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通口镇视察指导援建工作,并看望慰问援建工作人员;杜德昌、丁凤云、林祥余、于中华、田友梅、慕增利、刘彦祥、王晓嫚、杨爱华、姜和良、宋法亮等领导同志曾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北川新县城和通口镇驻地视察援建工地并看望慰问援建人员。
各位领导的亲切慰问和关怀,极大鼓舞了全体援建人员的士气,更加坚定了做好对口援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市援川办主任尹云川表示,他们将按照省、市有关部署,继续坚持科学援建、务实援建、和谐援建,充分发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辱使命、务实援建”的沂蒙援建精神,加快援建项目进度,加强援建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
2008年7月,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确定我市对口援建北川县通口镇。从这时起,我市对通口的援建工作开始进入有序、有力、有效的状态;从这时起,通口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乡镇便成了1000多万沂蒙人民最关注的地方;也是从这时起,通口人民的生活状况、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最牵挂、最关心的一件大事。
为让灾区群众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论是在抗震救灾阶段,还是在对口援建阶段,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前后方立体作战,广大援建人员真情奉献,共同用无私大爱在川蜀大地上书写了一首动人的沂蒙赞歌。
市委宣传部多次安排新闻单位深入地震灾区一线,对援川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宣传;
市委组织部从市直有关部门选派精兵强将参加援建工作,并多次组织协调安排北川方面党政干部的培训工作;
市建设局在全省率先完成717套板房和18套配房建设任务,并及时交付当地群众使用,先后派出7名专家到灾区完成了230栋近5万平方米的危房鉴定任务,选派了3名房屋安全鉴定技术人员到绵阳市帮助工作,抽调了1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援建前线监督工程质量;
市公安系统成功疏散2780余名地震被困群众,在9·24特大洪涝灾害抢险救灾中疏导救助群众6000余名,接待群众报警700余起,出动警力4000余人次,协助当地警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40起,疏导堵塞交通130余起,勘查现场40余起,完成中央及部分省领导视察警卫和保卫任务320余次,为灾区群众义务服务400余次;
市教育局先后选派8名优秀教师,分两批奔赴通口地震灾区执行援川支教任务,并向通口镇幼儿园捐赠价值8.8万元教学设备,采取零障碍入学、免费上学和身心关爱等措施,积极接收28名灾区学生入学。临沂卫校三年免费培养20名通口籍学生;
市卫生局先后派出医疗卫生防疫队12批81人次,诊治病人1.6万余人次,手术近400台,清创、包扎700余人次,进行疫情监测7800人次,培训人员781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85万份。向通口镇卫生院捐赠价值110万元的车辆、医疗设备、药品等。市人民医院免费培训通口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为羌族女孩罗志红实施心脏手术;
市民政局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向北川募捐9000床棉被任务,并向通口镇捐赠了总价值230万元的新棉衣500套、新棉被1800床、新毛毯1366条,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保证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市劳动部门积极组织我市金锣集团、华盛江泉集团、史丹利公司等17家大企业带来2120个工作岗位专门到通口镇召开人才招聘会,吸纳灾区群众就业,并与绵阳市、北川县劳动部门沟通联系,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信息发布,吸纳灾区务工人员来临沂工作就业;
市财政局根据援建工作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及时拨付援建资金,确保了援建资金的需要;
市审计局从援建项目确定、实施到竣工决算整个过程,都实行跟踪审计,确保了援建资金使用的阳光透明;
根据四川地震灾区重建需要,市援川办还积极引导我市7家优秀企业到北川工业园区考察投资。经过专家的论证评审确定,临沂中矿金鼎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投资6750万元,建设年产20万支矿用悬浮式单体液压支柱项目,并成功签约入驻北川—山东产业园区;
兰山、蒙阴、平邑、沂水等县区和其他部门也以各自方式积极参加我市各项援建工作……
一个是千里之外的羌族小镇,一个是重情重义的革命老区。万水千山割不断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两年来,1000余万沂蒙人民与北川人民心手相连,共克时艰,将无边的人间大爱,洒向羌山的每个角落。因为对口援建,通口成为一个在临沂人人皆知的名字,与临沂紧密连在了一起;因为对口援建,北川灾区羌族人民又迎来崭新的生活。
三
这是一个奉献的群体,他们用责任和汗水实践了“沂蒙精神”;这是一个拼搏的群体,他们用信念和力量创造了“沂蒙速度”;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用理想和创新铸造了“沂蒙荣誉”。“蒙山高,沂水长,我为援川献力量……沂蒙精神再弘扬……”这首传唱在巴蜀大地的《沂蒙援川之歌》,是临沂广大援川者的心路历程和真实写照。
兵贵神速,早一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就早一天减轻灾区同胞的悲伤。2008年10月21日,我市援建通口镇项目正式施工。经过广大援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乡镇援建工程于2009年4月20日全面竣工验收;4月2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参加了临沂市对口支援北川县通口镇乡镇援建项目整体移交仪式,代表临沂市委、市政府向通口镇交付象征9项援建工程的金钥匙。临沂援建者们在巴蜀大地树起了一座座抗震救灾的丰碑,他们在全省实现了“六个率先”:援建指挥部率先进驻乡镇靠前指挥,率先完成了过渡板房建设,率先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率先通过项目规范审批,率先开展支教工作,率先完成乡镇援建项目整体移交并开始北川新县城援建。
在北川新县城项目建设中,我市按照争创“一优三杯”和“双零双百”目标要求,强化质量监管,狠抓安全管理,实现了援建工作质量、安全、进度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安居房建设“不足百日、85天全面封顶”、北川影剧院40天主体封顶的沂蒙速度,在省前线指挥部组织的对我省北川新县城援建、承建项目的点评中,我市援建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获得一等奖,安居房、影剧院主体工程荣获四川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这既是沂蒙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无上关爱,又是沂蒙人民追求一流、臻于至善的决心,更是沂蒙精神在灾区的生动再现。
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是民生工程。为让灾区百姓住上坚固耐用的房子,在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方面,我市援建人员和施工单位始终秉承“科学援建,质量第一”的理念,探索性提出“七个结合”工作经验,加强技术指导,使通口镇永久性住房建设走在了北川县的前列。
援建工作千头万绪,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差。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广大援建人员抱着对灾区人民负责、让家乡人民放心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真抓实干,顽强拼搏,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援建工作的高度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市援川办(援川指挥部)连续两年荣获“山东省援川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获得“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先进集体”、“人力智力支持工作先进集体”和“产业援建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临沂市援建指挥部进行表彰的通报》,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向前线指挥部学习活动。市援川指挥部指挥程守田、副指挥臧威望作为我市援建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周永康、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程守田还以高票当选为“2009年临沂市十大新闻人物”。
如今,当临沂援建者走在北川的街头,总有群众主动上前嘘寒问暖,“山东临沂好兄弟,北川人民永远感谢您”的标语也随处可见。临沂援建项目已成为树立在通口镇的一座座援建丰碑,临沂援建已经成为北川人民心目中的一个品牌,沂蒙精神的旗帜在北川猎猎飘扬。
记者 孙钦龙 通讯员 孙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