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多月前,84岁的郑世泽因为一场感冒,导致呼吸衰竭,住进了新都区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命垂危时,医生给他做气管切开术。他的亲人没想到的是,老人清醒后,做的第一件事情竟是:写了歪歪斜斜几个字“送何杰600元”。
儿女们不懂老人的意思,反复写字沟通后才知道:老人资助了个9岁的孤儿已5年,要求儿女们给这个孩子送600元过年钱……
老人的希望
“送何杰600元” 儿女想找到受助人
在郑世泽的床头,放着一张硬壳大纸。纸面上,记录着老人每次排尿的时间以及对应的毫升数据。这些字,工工整整。此外,还有几个歪歪斜斜、需仔细辨认才看得清楚的字“送何杰600元”。
旁边,还有一句书写工整的问话,“爸,你要说啥子?”后面又是一段歪歪斜斜的字“下午必需送去何杰600元联系……”
昨日下午,记者写字问老人,“何杰是什么人?”老人握着笔,颤抖地写下“瓜儿、9岁。”的字样。记者询问,“是否是个孤儿?今年9岁?”老人点点头。记者再问,“你帮了他几年了?”老人在纸上写下“5”。
老人的大儿子郑学万说,1个月前,父亲骑自行车给困难户送温暖,感冒了导致呼吸衰竭住进医院,情况一直不好。后来,医生为他父亲做了气管切开术,现在,父亲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郑学万说,“送何杰600元”是老人清醒后对儿女们提出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要求。他们害怕这个心愿会变成父亲的遗愿,希望通过媒体找到受助人何杰。
老人的节俭
卖报筹钱帮困难户 自己却舍不得吃穿
何杰,只是郑世泽救助过的众多人中的一员。
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郑世泽从23岁起,就一直坚持用自己的钱做好事。他家里,有一个箱子装满了被救助者的照片,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至于他捐了多少钱出去,家人都说没有概念。
郑世泽的小儿子郑世安说,父母养育了6个子女,每个月都会给父母孝敬钱。有时,他也想不通,父亲每个月1000多元退休金,再加上子女们给的零花钱,老两口的生活应该过得比较滋润。但他看到的却是,“有一次,父亲的午餐竟是玉米糊糊。”包括这次入院,被医生查出营养不良,还输了血。
“能走路,就不骑自行车,能骑自行车,就绝不赶公交车。”郑世安回忆,有一次,天下着雨,父亲没骑自行车,要从唐家寺赶回青白江。远房亲戚看见过路车来了,提出给他买票一起搭车回家,被父亲以“坐直达车可省1元钱”拒绝了。
郑世安说,父亲卖报纸的钱也全都用于捐助困难户。“父亲的举动,家人也并不全赞成。”郑世安说,他就与父亲唱过反调,害怕父亲在捐助过程中受骗。但父亲教训他,“社会上还是好人多。”他也质疑过父亲“你这样做,图的是名还是利啊?”对此,父亲表示非常不解。
老人的坚持
活着就能帮助他人 目前仍未脱离危险
郑世泽的主管医生杨黎说,老人基础疾病多,营养不良,年岁又高,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给他带来生命危险。刚入院时,老人的病情有些严重,胸腔里还有积液。
“尽管他的儿女们急得团团转,但老人并不配合治疗。”杨黎说,郑世泽以“治病要花钱为由”扭着要出院回家。没想到,刚回家就昏迷了,被再次送入医院。
“我劝他,老人家,你好好医病,只有你病好了,出院了,才能出去帮助人。”杨黎说,听到这句话后,老人沉默了一会儿,吐了一句话“嗯,我也想通了,我活着,每年要挣1万多元退休金,就能拿出一部分帮人了。”此后,老人一直都比较沉默。
老人的病能不能治愈出院?以后是否还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人?杨黎说,这得取决于老人能否过得了插气管这一关,“尽管他现在头脑清楚,还能写字,但依然未脱离生命危险。”(记者 席秦岭 摄影 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