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梦琦)拜年,访友,走亲戚,这是春节过年的古老习俗。然而,在山西省运城市,一位名叫张世贤的老人过年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利用拜年访友的机会卖书。在过去的10年间,他靠写书卖书先后筹集资金140余万元,资助了123名贫困生。
出身贫寒激发“助学情”
一双旧布鞋、一件过时的西装、一头凌乱的短发,肩上背着一个变形的皮包,毛衣的袖口已经磨破脱线,这就是张世贤。其貌不扬,经常被误认为是农民工。但张世贤的身份却不一般,他不仅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和山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而且曾经是山西省运城市政法委书记,2001年3月退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张世贤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斜口村一个农民家庭,今年69岁。小时候,张世贤家里十分贫寒,不仅缺吃少穿,甚至还曾经因为贫穷将一个孩子送了人。张世贤说:“1951年6月9日,母亲病重,家里决定将四弟送人,当时我9岁,我背着他走了十几公里送到人家家里的,哭了一路,换回五石小麦、一副棺材和一身寿衣。”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离别让张世贤更加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更加坚定了他退休后资助贫困生的信念。
为了赢得家人的支持,张世贤承诺不动用自己的退休金,而是另外想办法筹集资金。他先是应聘担任了5家报纸和杂志的发行员,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最终,他凭借写作的特长走上了艰辛的写书路。
从最初的《农村工作实践与思考》到后来的《足迹》《晚霞集》等,再到去年出版的《我与贫困生》,张世贤10年时间写了10本书,最终筹集助学资金140余万元,共资助贫困生123名。
一分一厘书款用得明白
尽管张世贤的著作文学价值并不高,但如此密集写作对已年过六旬的张世贤来说仍然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多年来,他一直饱受食道病的折磨。由于胃贲门被切除,张世贤的消化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说起话来不停地打嗝,每顿饭不能吃太多,每两个小时要吃一次东西,每天要吃大量健胃消食片帮助消化。正因为如此,张世贤每次出门都要背着一个破旧的皮包,里面装着各种必备品:要推销的书、药片、水和各种食物。尽管很少有人认可他的作品,但却没人不敬重他对贫困生的爱心。
不熟悉张世贤的人都知道他靠写书成了百万富翁,但熟悉张世贤的人都知道他写书没有攒下钱。在张世贤手里有一叠厚厚的登记表,上面记录了每个受资助学生的详细情况,每一笔助学资金的使用都清晰可查。张世贤说,这笔钱是属于贫困生的,他必须让每一分钱都用得明明白白。
通过整理这些登记表,记者发现这123名贫困生遍布山西、河南、安徽、辽宁等省市,涵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有60多人考上了大学,其中6人考上了清华和北大,有的现在还在国外留学。而张世贤对他们的资助金额也是高低不等,少则上千元,多则超过20万元。
下一个10年资助行动仍不止步
在张世贤的书房里珍藏着300多封贫困生的来信,一有时间他就会翻出来细细阅读、回味,就像是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他多年的付出和收获。张世贤告诉记者,我要是能再活上10年就能资助200名贫困生,这个我是下了决心的,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一直资助贫困生直到去见马克思。
不讲究吃穿,不吝惜钱财,邋里邋遢,不理闲言碎语,张世贤就像是一个异类,但123个贫困生却因为他而受益,有的已经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年张世贤就将年满70岁。然而他却依然没有停止资助贫困生的脚步,依然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卖书,依然经常受人白眼。去年上半年,张世贤的新书《我与贫困生》正式出版,这是他上一个10年的见证。不过,下一个10年又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