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慈善人物 >

陈玉莲:从小龙女到志愿者

时间:2011-02-10 15:31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陈玉莲,也许很多人已经淡忘了这个名字,但提起83版的“小龙女”,当年的玉女形象依然历历在目。1993年,她退出娱乐圈,带着微笑做起了公益。2008年汶川地震,她来到内地,成了一名志愿者。现在的陈玉莲,没有名车名包,一身运动装,一部越野车,与两个认养的女孩、3个随行人员,穿行在最贫困、最偏远的山区。

  成长在百人大家庭

  坐在麦当劳里的陈玉莲很放松,对于她来说,她更习惯和一群人在一起,尤其是年轻人。她不太在意是否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她说这与她的童年生活有关。小的时候,她曾和100多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陈玉莲出生在乡下,在她那个时代,城里的家长如果觉得孩子调皮,就会把他们放在乡下,让他们自己学着生活,她的家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宿舍。在她的记忆中,她的家很庞大,除了自己的5个亲兄妹,剩下有近百人,全是在附近上学的孩子。她的家有一张木制的大通铺,她一直和这些孩子睡在一起,在成长过程中她和这一百个孩子早已成为了一家人,有时她会帮厨,也会跟着大人抱着一百多个人的衣服去刷洗,大家一起嘻嘻闹闹,她从来没觉得苦。 

  这些孩子们的家长,有的会负担孩子的生活费,但给不起钱的,陈玉莲的父母也不再计较,照样提供他们吃住,直到他们读完高中。 

  家里没钱的时候,母亲就会让7岁的陈玉莲去找卖菜的阿姨“赊菜”,这些人也不会追着家里要钱,通常都是有钱再付。陈玉莲说,小时候,管别人要东西是她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从大明星到志愿者

  长大后,陈玉莲成了一名演员,拍完《神雕侠侣》,“小龙女”就成了她的代名词,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了“义工”。 

  那时候,母亲生病住院,陈玉莲每天都要去医院陪护,在这个过程中,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进行临终关怀的义工。从好奇到投入,她也渐渐成为临终关怀义工中的一员,每周支援奉献一天时间和垂危的病人聊天,一直坚持了整整一年时间。 

  做义工的过程中,她会因为“名气”的缘故,被病人追问各种奇怪的问题,但更多的时候,她发现借由“名气”所带来的便利。在面对一些重病患者的时候,陈玉莲的“名气”常常能够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一些贫困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时,他们会想方设法找到陈玉莲,陈玉莲知道后就会四处打听,哪个人在医院里说话有分量,然后她就会跑到那个人面前说,某某是我的朋友,很需要治疗,能不能想想办法,由此帮助了很多人。 

  有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妈妈罹患癌症,在她的身边还有一个智障的孩子。绝望的年轻妈妈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陈玉莲,希望将智障的女儿托付给她。看到年轻妈妈的遭遇,陈玉莲不禁落泪。“那真的很悲哀,但是没有办法,智障孩子离开妈妈的照顾是没法生活的。”通过努力,最后陈玉莲把孩子交给了一家外国人收养,算是了结了这个年轻母亲的愿望。

  用陶艺帮助自闭患者

  1993年开始,陈玉莲淡出娱乐圈,成为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病人和智障儿童教授陶艺。 

  第一次踏入精神病院和病人们接触的时候,陈玉莲满是担心。有的病人用刀不停地戳着面前的陶土,有的则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她忍着恐惧,站在了病人的中间,接受好奇、欣赏、怀疑以及漠然的眼光,耐心地将陶瓷的制作流程教授给这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真的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甚至可以跟你交流了。”陈玉莲兴奋地看到这些变化。 

  随后,她和两个朋友又开设了社区陶艺培训中心,帮助智障人士康复。那时候,陈玉莲完全成为一个耐心的老师,忙碌地在智障学员间穿插,指导他们如何搓泥、卷条、刻花……看见他们完成每一个步骤,她会竖起大拇指,用肢体语言说一句真棒,而这些智障人士也会毫无保留地给她一个大大的笑脸。 

  有一个学生患有严重的自闭症,20多年没有开口说话。在艺术治疗过程中,这名自闭症患者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也急于想做出一件成品。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学着与旁人沟通,竟然开口说话了。陈玉莲说,其实做义工也有虚荣心,赞美就是一种回报,听到了就更喜欢做下去,这一做就是15年。

  震后回到祖国做公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陈玉莲正在加拿大,得知地震发生的消息,她很快随着一家慈善机构赶赴四川震区当起了志愿者。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她租车去过北川、绵阳等重灾区,参与重建小学、分发棉被、搬运物资。“我没有多少钱,我们就多做一些力气活。”陈玉莲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灾区的需求进行了解。 

  她在四川的大山里艰难行进,有时候会连续爬4天的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然而刚开始,灾区的人对这些陌生人还有怀疑,她此时便不得不拿出当年和刘德华一起合影的剧照,对方才打消疑虑,给她讲了灾后学校和山里人生活的情况。她从第一线搜集到的这些需求,很快成为了各种慈善机构捐赠的对象。 

  为了方便,去年陈玉莲购买了一辆越野车,与几个志愿者深入西部山区,了解当地人的需求,这样直接探访的方式让她感觉,她帮助了最需要帮助的人。

  跟踪式助养

  在进行救助的同时,陈玉莲也在反思,她觉得自己宠坏了这些帮扶对象,很多人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弱势群体。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贵州遇到了两个女孩子。女孩诗涵(化名),15岁,家里是城市低保,家里只有一张床,放在一个公寓楼的楼梯间。还有一个女孩子婷婷(化名)的家庭状况也是类似。如何帮助她们改变生活?陈玉莲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决定收养她们,用自己的经验去教导这些孩子。她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每天只要看到她们有不对的地方,就会马上指出来。小到见到陌生人需要微笑打招呼,再到吃饭前一定要让长辈先坐下……两个女孩子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种跟踪式的助养方式,让她很放心。“我们几个志愿者年纪都不小了,爬不动山了。希望她们,以及更多年轻人能够接我们的班。”陈玉莲说。

  (侯雪竹)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