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慈善快讯 >

“花包袱”里的乡土人情

时间:2022-04-06 08:55来源:沂蒙慈善网 作者:王泓钧
  








沂蒙彩印花布:“花包袱”里的乡土人情

临报融媒记者 王泓钧 通讯员 邢子芹 张继平 实习生 刘家君

 

沂蒙山区儿女婚嫁至今沿袭着“传启”的习俗。“传启”是有讲究的,无论男方送女方的嫁衣、聘金,还是女方回男方纳的“千层底”,都包在一方花布里,这方花布叫“花包袱”又叫“包袱皮”,谐音“包住福气”,寓意吉祥美好。“花包袱”讲究喜庆,印着大红大紫的牡丹、荷花、龙凤等图案,是沂蒙地区特有的彩印花布。

“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用这十四个字六种颜色,来形容带着浓郁乡情乡韵、别具风格、绚丽多彩的彩印花布,十分贴切。彩印花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手工艺品,据传源于秦汉,盛于明清,以奇异的艺术形式,独特的面貌,古朴而浓艳的风格见长。流传至今,家住河东区太平街道申家太平村的张明建是全国唯一一位掌握打版、制版、熬油、刻版、调色、印染等综合技艺的民间传承人,他是沂蒙彩印花布的第六代传承人。

六十年前,年仅14岁的张明建就被父亲送到离家25里地的八湖镇树沂庄的师父周绍祥家学习制作彩印花布,3年学成之后赶集卖布,很是畅销。师父周绍祥曾评价说:“你这花都离了布了!”

之后张明建一直都靠着彩印花布养家糊口。“文革”时期,彩印花布成了“破四旧”的对象,许多印花布、图版及工具都被焚毁。机智的张明建把最为珍贵的三国时诸葛亮征南的“五毒肚兜”、象征唐朝出征胜利的“四方同喜”、宋朝时为佘太君祝寿的“多子多福”、康熙盛世时的“连年有余”彩印版样卷在一起,连同上好的颜料藏进鸡窝,埋在鸡粪里,才幸免于难得以保存,但彩印花布的技术也就此沉寂了下来。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彩印花布这项古老的工艺又再一次回到了大众视野。机缘巧合下,已经转行做木匠的张明建又拿起了刻刀,立志将彩印花布发扬光大。

除了婚嫁“传启”时的“花包袱”,传统的彩印花布还做老辈人穿的衣服,日常用的门帘、桌布,图案就更丰富了:“吉庆有余”“富寿图”“二十四孝图”“五虎六顺图”“十二生肖图”……红绿相映的彩印花布里,沂蒙乡土风情包罗万象。张明建制作的彩印花布特点是以圆点代线,图案既继承了传统基本纹样,又对其进行了再创作和组合打散,融入了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

2017年,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张明建构思三年,刻版一年,绘画八月,制成了长19米,宽3.5米的《中国梦》巨幅彩印花布。

巨幅花布上,包含了十七个民间故事。中心背景为“龙的传人”,左右上下配以“三阳开泰”“丹凤朝阳”“富贵满堂”“鹤鹿同春”“五子登科”“连年有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典故、形象,巨幅长卷绘出国泰民安、社会富足、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中国梦》作品是张明建创作五十多年来的集大成之作。对于“中国梦”,张明建有他自己的理解:“中华民族是一家,国家复兴更发达。梦想成真感谢党,全国人民笑哈哈!”他的这幅作品被赋予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彩印花布是沂蒙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沂蒙民间的乡土风情、传统典故全都汇聚在这方刻满岁月与故事的粗花布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彩印花布已然退出了民间实用的舞台,成为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

现年74岁的张明建从未停止过对这一具有鲜明沂蒙特色的古老民间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彩印花布采用镂空纸板印刷的方法制作印花,经历打版、制版、刻版、上油、配色、印染六道工序,一色一版,一次一次地点染不同色彩。张建明独创了彩印的“渐变色”,他印出的莲花一改传统单色模样,花瓣颜色由洋红过渡到大红。中国书法榜书泰斗焦方驰评价张建明的彩印花布“鬼斧神工,形韵神变;万物吉祥,真传再现”。这一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包括冯骥才、韩美林等艺术大师的喜爱。沂蒙彩印花布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称号等诸多荣誉,深受中外人士青睐。

如今,彩印花布不仅成为了临沂旅游文化产品的代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张明建还把它带进了大学课堂。通过坚守、传承和创新,彩印花布这一中华传统民间艺术,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