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慈善快讯 >

艺术家张翼:“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之父

时间:2009-05-23 08:28来源: 作者:
  

张翼微刻《西游记》

张翼在北京潘家园“淘宝”

  微刻艺术家张翼历时10年,日前完成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在368块寿山石上,以草书的形式,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完成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的创作。近400万个被张翼赋予新生命的汉字,构成一条艺术长河,气势如虹,奔腾流泻,汇入了中国艺术史的洪流。

  此刻的张翼在忙些什么呢?

  近日,我专门赴北京,与张翼进行了一番长谈。他很低调也很放松,正调整状态,在艺术的天空里为自己进行新的定位。一个记者问他,你为什么酷爱微刻?他这样回答:登山家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一个西方登山家的名言,张翼引用得极其绝妙。

  张翼的确像一个登山家,征服了一座座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征服的艺术“高峰”。他鹰一样的目光还在盯着更高的山峰,这些由他自己创造出的“高峰”,闪烁着怎样夺人心魄的光彩啊。

  张翼征服的第一个“高峰”,就是微刻《红楼梦》,那是在一种不可抗拒外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在与疾病和命运的抗争中,张翼找到了一条可以直达巅峰的通途。

  往事不堪回首。当年,命运把张翼逼进了一个死角。这位1963年生于山东莒南的铮铮铁汉,吃了很多苦。他当过大学讲师,成为家产几百万的商人;也曾一夜之间倾家荡产,饱受过感情的折磨。1999年,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几乎把张翼击毁。他得了直肠癌,人生到了最低谷。面对死亡,人类显得那么无助和脆弱,张翼陷入绝望之中,那种绝望像深深的沼泽,无边无际,使人窒息。张翼砸毁了家里的东西,嬉笑怒骂,以掩盖内心的恐惧。他一听到“癌”这个字就暴跳如雷,屏幕上出现治疗癌症的广告也要马上关电视……

  面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疾病”,没有人能够帮助你,惟有相信自己了。在一片漆黑中,张翼身上独有的精神开始隐隐闪光。第一,他先天性格里就有一种狂放不羁的成份,坚韧不拔,乐观向上,这种性格在他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无声地搀扶着他,即使踉踉跄跄,也要站立起来,奋力向前。他常讲一个故事,同村一个老人,被误诊为肺结核。儿子用独轮车推着他到几十里外的镇医院。老人在秋风里瑟瑟发抖,捂着一个厚被子,似乎要断气了。到医院一查,什么事也没有,是诊断错误,老人立马精神起来,用独轮车把儿子推回家了。精神,原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想到那个老人,张翼内心的力量在一点点增加。第二,文化底蕴决定了张翼的生命走向。他似乎和字有一种说不清的缘分,上小学时,老师就很欣赏他写的“方块字”。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从事黑板报的抄写,潜移默化之中练就了他的硬笔书法功底。其书法作品风格独具,气息高古,气韵生动。他精于行、草,法度森然,他的草书得益于张旭、怀素、“二王”及明清诸家。他曾在《十七帖》、《书谱》等法帖上下过苦功,临习过不下百通,为其微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墨香的味道,在他的生命似乎要走到尽头时,指引着他走向一条艺术的重生之路。第三,张翼既有沂蒙山人的憨厚朴实、古道热肠,又有着参透人生的智慧,有着多向思维的独特模式,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人生际遇。

  癌症带来全身剧痛,为了忘却疼痛,张翼想尽办法,甚至以头撞墙。他想起了自己喜欢的书法和微刻。搞微刻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是减缓痛感的一种好办法。从2000年开始,张翼试刻了自己最喜欢的《滕王阁序》,接着又试着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很多临沂人记着那时的“另类”张翼:脸色苍白,很少理发,一脸大胡子……这只是外表,他的内心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有一天他忽发奇想:《红楼梦》是“石头记”,我为什么不把它用微刻的手法刻在石头上,成功后就是在莒南县城搞个展览,让大家看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这一辈子也算没白活。这个想法瞬间把他的身心点亮了。

  疾病让张翼有了一片独特的天地。白天他可能像影子一样到处飘动,夜晚,他的头脑清晰,反应灵敏,和石头、刻刀窃窃私语。他说:微刻必须成竹在胸才能一气呵成,否则很容易失败。所以他要把《红楼梦》一章一章地背熟,然后才开始微刻。当过大学老师的张翼自然知道如何背诵,他按照《红楼梦》的章回,一边读一边用笔在白纸上抄写,这样的抄写要进行五六遍,把文章的内容背熟后,还要用刻刀在石头上试刻。《红楼梦》全书100多万字,张翼抄写了几百万字,仅白纸就用了厚厚一摞。有书法家见过他用铅笔写的《红楼梦》手抄稿,字体完美,跟微刻《红楼梦》的用笔、结构如出一辙。一位书法家说:张翼的书法是标准的行草,非常规整,很有章法,所以他的刀法流畅生动。

  吃过晚饭,夜开始降临。喧闹的世界安静下来。当一个个汉字鲜活地在脑海里跳跃,甚至能看清它们的面孔时,张翼就正式开始微刻。时间不知不觉中飞快流逝,常常恍然间天亮了,张翼还感觉不能自拔。他每个晚上都要创作。一般是准备7天左右,然后拿出一个晚上微刻一章,每章最少六七千字,最多1万多字。速度快是因为他根本不用停下来,文章已经烂熟于心,也不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他已经和石头、刻刀,和那些文字融为一体,他用“第三只眼”看着那些文字在石头上蹦跳着,有节奏地向前跑去,健康而活泼,漂亮而生动,像自己的孩子。那些小字开始膨胀,融化了石头,融化了他,融化了整个房子,融化了临沂城,融化了整个宇宙。天地之间,一切皆不存在,就剩下那一行行虬劲的行草了。

  有一天,他觉得神智不清,浑身好像触电一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原来因为工作时间太长,达十几个小时,造成大脑极度缺氧。这样的故事不止一次地在他身上发生过。

  时间如白驹过隙,从2000年初到2003年6月1日,在经历了3年零4个月炼狱般的日子之后,张翼完成了《红楼梦》微刻版。在120块9厘米长、3厘米宽的寿山石上,张翼完美演绎了名著《红楼梦》。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癌细胞竟然神奇地消失了。创作期间,张翼未吃过一粒药,也没打过一剂针,却打破了医学上癌症复发不能存活的神话。

  蓦然回首,已在顶峰。张翼成为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们难以想象,一个癌症患者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就石头版《红楼梦》的。试想一下,肉眼看不清楚的微刻,一个病人又如何去刻呢?

  第二个“高峰”此时出现。在鲜花和掌声之后,张翼面临着一个问题:自己向何处去?癌症已经不治自愈,生活上也衣食无忧,有人出高价买他的微刻艺术品。从此以后安享生活不也很好吗?然而,张翼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要通过几年努力,完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微刻工作。为了给自己增加动力,他逢人便宣布这一决定。

  在中国,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即使文盲也通过口口相传,知道它们的梗概,里面的人物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然而,要把它们在石头上刻出来,谈何容易!刻《红楼梦》就用去3年多时间,那么,剩下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达250万字左右,需要多长时间?张翼心里没有底。

  张翼说:“我原本宣称自己不怕死,可是当《红楼梦》刻到第80回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死亡太可怕了。除了对生命本身的迷恋,此刻我已经如痴如醉地爱上微刻这门艺术,并把它视为自己的新生命。我想,要死也一定要刻完《红楼梦》。”微刻帮助张翼战胜了疾病和死亡,并成为张翼惟一的生命展示方式。我发现:也许只有微刻艺术才是张翼最佳的归途,张翼的命运和微刻艺术间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张翼新的工作室位于北京京广中心,屋子里摆放着一块块寿山石微刻艺术品,寿山石是他最喜欢的石头,产自福建福州北郊40公里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寿山石分布在群山溪流间,明朝以后,开始应用于印章材料,其特点是质地滋润,洁净如玉,富有光泽,硬度较低,柔而易攻,备受篆刻家们的赏识。

  不仅仅因为寿山石硬度适中,极适合搞微刻,可能还因为寿山石带有的神秘气息。距今一亿到两亿年之间,寿山一带发生火山喷发。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剧烈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慢慢地渗透出来,凝固后就形成了寿山石。所以,它知道烧灼的痛苦,知道挤压的艰辛,知道喷发的酣畅淋漓,知道凝固后的守身如玉。而这一切,张翼也体味很深。他和寿山石气息相通。

  张翼微刻所用的寿山石,都是夫人金淑玲在福州专门定做,并亲自监督打磨好之后带回来的。除了《红楼梦》用去120块,《西游记》《三国演义》用去140块,《水浒》用了108块。四大名著共用了368块寿山石。张翼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每刻完一部分,他都要用放大镜检查一遍,哪怕漏掉一个字,他也要磨掉重刻。另外,平日练习也用了不少石头。

  专家说,在寿山石上,张翼熟练的刀功已经远远超过了笔墨工夫。他用的微刻刀是自制的,略微带点斜面。微刻用刀不同于篆刻。篆刻需要多把刻刀配合,并不是一笔一刀所能完成的;由于印章需要反盖到纸上,字体需要一定的深度,用力相对大一些;而且篆刻的字是反着刻的。微刻则不同,微刻是一种正面“书写”,依靠用刀的轻重缓急,在软硬度适宜的寿山石上尽情挥洒。

  张翼认为:行草最符合微刻的基本要求,而且中国书法传统的书写方式--从右到左竖写也适宜于微刻,因此,他搞起微刻来顺理成章。微刻预示着他的人生轨迹,暗含着他的人生奥秘。他的朋友、篆刻家李公峰说:在那么小的石头上,用那么小的字,要表现一种大气势,这是一对不可调解的矛盾,但是张老师把它解决得特别好。他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能在每平方厘米的石头上刻出908个字,还能在一根头发丝上凭感觉刻出两行字,这都是世界纪录。在60倍放大镜下,张翼的行草清晰可辨,自成淳朴、雅逸、雄浑之风。

  也许在生病期间张翼悟出了人生大道:苍茫天地间,人是多么渺小,可是人的精神照样可以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纵横石田刻微字,俯仰天地写人生”,这副对联是张翼人生的最好写照。书法家刘锡山做诗一首赠送给他:“人生有涯意无涯,春风何时不飞花?铁笔虽微大于海,鸿雁过时即吾家。”

  2009年春天,张翼再次发布消息:他已经完成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创作!他又创造了艺术史上的一个“第一”。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预言,张翼积数十年之功创作的微刻作品,将在中国微刻史上立起一座丰碑。也有人预言:张翼微刻艺术品将是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收藏品。

  那么,张翼的人生旅途中还有“高峰”吗?当然有!张翼这样回答。

  他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微刻是一门艺术创造,而绝非工艺;要让华人乃至全世界了解微刻艺术,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艺术创造呢?我尝试着代张翼回答。

  首先,工艺品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品不能,包括艺术家本人。目前谁能复制张翼的微刻呢?他的每一个微刻艺术品都有奇异的生命,带着张翼独特的基因,性格、面貌各异,绝不雷同。

  其次,张翼的微刻来自于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多弘扬了书法艺术的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张翼从小练习书法,后来反复抄写《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在长期的微刻创作中练就了一支“铁笔”,为毛笔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张翼开始用毛笔进行书法创作,颇见功底,行家谓之“钢筋体”。用毛笔进行书法创作反过来使他的微刻更具艺术性。张翼说,微刻是以刀代笔、以石为纸,以“微”和“刻”为特征来表现优美书法的一门艺术。“透过刀锋看笔锋”,体现的是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则无从谈刻,更无从谈微了。微刻并非越小越好,更不能以小媚俗,小要小到恰倒好处,在最大限度表现优美书法基础上才越小越好,二者有着微妙的辨证关系。

  再次,微刻倾注了张翼全部的感情,充满了艺术的韵味和意味。一个评论家说,张翼的微刻作品气势恢宏,绵绵不断恰如大江东去。点画结构法度严谨,已得真草三味,"精气神"十足。纵横取势,跌宕起伏,痛快淋漓,逸笔草草,虚实相生,气韵流畅,无拘无束,一任天成。而以刀代笔每每流露出有笔所不具的金石气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充满节奏感,时而气势激荡如决堤之洪水,时而如美女抚琴低吟浅唱,深得书之浓淡、疏密、刚柔、疾涩、承转、开合之妙,把草书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目前,张翼已把自己的创作基地从山东临沂转移到首都北京。在地球成为一村的背景下,呼吸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一个来自山东的微刻艺术家、一个不知疲惫的超越者会创造怎样的传奇,攀登怎样的高峰?且让我们拭目以待。(郝桂尧 )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