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选定最佳拍摄地
2007年6月初,由临沂市委、市政府和山东影视制作中心联合录制,再现沂蒙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拥军支前、奋勇参战、无私奉献感人事迹的42集大型电视剧《沂蒙》前往沂南选点,并搭建外景拍摄基地。此前2006年8月份,为了写好《沂蒙》剧本,编剧赵冬苓就曾前往沂南进行走访座谈,对王换于、明德英等沂蒙红色典型人物和事迹作了深入了解。为了帮助剧组选到最适合电视剧拍摄的地点,沂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沂南县委宣传部全力靠上,搞好服务。沂南县委宣传部领导与剧组进行座谈了解后,便联系了对沂南党史和地形都非常熟悉的郑国华,此人被称为沂南党史革命史的“活字典”。
按照商定,2007年七、八月份《沂蒙》就要筹备拍摄,时间紧,任务重。整整一个多月,负责选点的3位工作人员顶酷暑冒大雨,跑遍了沂南县大大小小的100余个山头深坳和200余个山庄古村,采访询问了300余位老同志、老军人。最终经过反复对比筛选,他们共同把目光定格在了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
全力以赴,恢复老村原貌
《沂蒙》在沂南的拍摄对于弘扬沂蒙精神、宣传沂南是一个契机。将沂南县马牧池乡作为主拍摄地,更将提升当地知名度,为沂南留下一个“革命村落”,增加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必将进一步丰富沂南县旅游资源,拉长红色旅游线路。沂南县的领导班子早早看到了《沂蒙》的拍摄将为当地带来的长远益处,沂南县委书记马崑更是言之凿凿:“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变压力为动力,举全县之力,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协助摄制组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在整个建设筹备工作中,常山庄村村民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配合剧组拍摄,他们服从工作组安排,为剧组提供拍摄场地。马牧池乡党委、政府在全力支持配合建设的同时,还抽出专人,进村入户,发动村民为剧组提供道具支持,有些道具户主珍藏了几十年,有些家什则正在使用着,但为了《沂蒙》,村民们都主动奉献了出来,仅用十几天,就收集道具5000余件。2007年9月,为沂蒙人立传、满载着沂蒙人希望的电视剧《沂蒙》终于如期开机拍摄。
出谋划策,打响红色品牌
电视剧《沂蒙》的成功拍摄,“沂蒙古村落”的建成使用,对沂南县开发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沂南县委书记马崑曾明确提出:要以拍摄基地为基础,赋予新内涵,打造最亮点。
为充分利用《沂蒙》热播带来的影响,沂南县已计划在《沂蒙》主拍摄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建立一个红嫂故里沂蒙拍摄地纪念区。按照规划,该纪念区主要以传播沂蒙精神、沂蒙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文化为宗旨,通过建设沂蒙拍摄基地、红嫂纪念馆、红嫂街、火线桥、革命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等项目,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遍地开花,迎来又一春天
从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蒙山沂水》的成功上演到华表奖获奖影片《沂蒙六姐妹》、央视黄金档热播剧《沂蒙》的上映和播出,临沂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一条遍地开花的星光大道。
临沂作为钟灵毓秀、才人辈出的文化古城和诞生了“沂蒙红嫂”和“沂蒙六姐妹”的革命圣地,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临沂市的领导班子也高瞻远瞩,看到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临沂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轰动了,《沂蒙六姐妹》热映,《沂蒙》在央视热播……一大批文艺作品的相继出现,提升了临沂的知名度,提升了临沂的城市品位,也提升了外地人对临沂的兴趣。临沂市委市政府抓住一个又一个良机,投资文化设施建设,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令两者交相呼应,相伴发展。
一条鲶鱼搅活一池春水,我们相信,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随着临沂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临沂这个昔日革命老区,将越来越具活力,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 靖海汀 杨帆 通讯员 薛杰 李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