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友华,1976年2月24日出生在河东贫穷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特别贫穷,贫穷是啥滋味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记得这一生最好吃的饭菜,莫过于我在外面捡来的洋葱叶子,让母亲炒了以后卷着煎饼吃。那一顿饭是我今生吃得最好吃的饭菜。小时候,看到别的同龄的孩子,煎饼卷着鸡蛋,吃得香喷喷而对我那只是在做梦时才有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卷着煎饼散点盐沫,再好点的时候,顶多是母亲在煎饼抹上大油,散上点盐沫。那时候吃的特别香。因家庭贫穷中学的时候便辍学到工厂打工。那时候我还不到15岁,个头又矮又瘦,真的是一个童工。后来我用打工挣的仅有的300元钱,在亲友的帮助下做起来了经营五金的小生意。由于资金少、货源少, 生意做得特别难。当时我还没有辞去打工的工作,晚上上四点的班,夜里12点下班。晚上只睡半宿的觉。早上到市场里做小生意。这样坚持了半年,从当初300元起家到现在的小有成就。这十多年的时间,吃了很多苦,饱受人家冷暖,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影响下,通过自已的努力有了幸福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母亲经常教导我做人要做感恩的人,我知道我的一切是党和政府给予的,因为只有党和政府给我们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我们才可以安稳地去做事情。
当我生意渐渐好转时,我就寻找机会回报社会,帮助别人,那怕是一点一滴地去做,哪怕遇到一个乞讨者,给他一口饭,给他几元钱... ...
做生意我诚信经营,诚实做人,连续7年被市场、工商局、兰山区政府评为模范经营户、诚信经营户、文明经营户等荣誉称号。
在2006、2007两年间,我先后从报纸上看到一些贫困的、面临失学的孩子,我都按报纸上报道的地址,或多或少地汇去一点学费。那些孩子有蒙阴的、费县的、平邑的。只要看到有关报道我都会尽自已的一份力量,奉献一片爱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从报纸上、电视上看到那些令人痛心的画面,心如刀绞。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兄弟姐妹在遭受苦难。遇到了困难,我老是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们。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睡,在市场里我第一个给市场领导打电话,要求捐款,在我所居住的村委,我主动送去捐款。在人民广场我向红十会捐了款。2008年高考结束后,我从报纸上看到崔茂奎老师资助的学生刘斌因交不起学费,到市里打工,我以邮寄的方式,给他寄去了部分学费。2009年,我从报纸上看到白血病患者杨晓金需要帮助,我给她汇去爱心款。3月份,我从报纸上看到沂南白血病患者沈西萍的事情,我又和晚报的记者一起给她送去了爱心款,后来又到人民医院去看望她,给他带去了部分书籍,收音机,又送去了爱心款。5月份得知沈西萍去世的消息,我从邮局里给沈西萍的父亲邮去夏衣四件,以示安慰。
3月份,我先后给患重病的杨晓金、罗庄患尿毒症的女孩、临沭的邢子龙汇去了爱心款。五月份,我和山东爱心助学团的青年志愿者到费县走访了十多名贫困学生,并一一送去了衣服,学习卡片。并资助了费县贫困高中学生赵志超、平邑的中学生彭景花,又于6月份和鲁南视线、临沂论坛的工作人员,一起给平邑聋哑学生的孩子,送去100件衣服。给平邑爱心助学青年志愿者邵长玉老师、沂南崔茂奎老师各寄去夏衣10件。让他们代为转交给那些贫困的孩子。6月份,在出差在上海的路上,看到报纸报道的安徽杨畈小学的孩子,需要爱心帮助,急需学习用品。我又给他们寄去了衣服17件,汇去了爱心款。并于5月份向临沂红十会义务献血,6月份向临沂红十会捐献了夏衣50件。转交给汶川灾区的儿童……
做一个感恩的人,回报社会,我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我觉得献爱心、做慈善不只在形式上,要从内心一点一滴地去做。内心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心灵要升华到一定的高度。面对别人的不解和嘲笑,我可以做得坦坦荡荡,无怨无悔!无论现在、将来、以后我都会坚持去做。尽自已的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家乡父老做点好事,做点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是一名义工,一名爱心助学青年志愿者,是爱心联合会的会员。这一个个的身份,让我肩的担子更重,责任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