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慈善故事 >

成井188眼,解决474万人用水

时间:2011-06-30 14:29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随着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分区给水工程团在沂南县张庄镇周家峪子村打井成功出水,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抗旱打井任务圆满完成。6月26日,我市社会各界干部群众举行隆重仪式,热烈欢送赴沂蒙老区抗旱打井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
  6月26日下午,临沂火车站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辆辆载满打井设备的汽车,整齐列队登上火车。我市社会各界干部群众代表齐聚临沂火车站,用隆重的仪式热烈欢送赴沂蒙老区抗旱打井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凯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少军代表临沂市委、市政府向给水工程团赠送锦旗;蒙阴、沂南、莒南、平邑、郯城、罗庄,五县一区的干部群众自发拿着家乡的特产,来为给水工程团的官兵们送行;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老人,在亲人的搀扶下,代表两位老姐妹张玉梅、伊廷珍,给打井官兵送上了写有“吃水不忘打井人,永记亲人解放军”的锦旗,并为官兵们送上了鞋垫以表心意。
  2010年,在我市遭受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关键时刻,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分区给水工程团官兵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一时间火速奔赴临沂。自 2月 20日,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开赴沂蒙支援抗旱打井以来,截至 6月26日,在126天时间里,官兵们克服地质条件复杂、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在我市6个县区打井188眼,总进尺 2.5万米,日总出水量14.2万吨,可解决474万群众生活用水、浇灌35万亩旱地,不仅解决了抗旱和群众吃水困难,而且为今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沂蒙大地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拥军的热土。在给水团执行任务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为抗旱打井任务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场特写
84岁老党员喜唱《战斗歌》
  “星星月月夜静静,沂水弯弯流向东,人民的八路军进攻!进攻!向沂城……机枪大炮震天响,我军前仆后继英勇冲锋!冲锋……”沂南县张庄镇周家峪子村的老党员薛淑吉看见水流不断从井里涌出,激动地唱起了当年献给八路军的《战斗歌》。
  6月26日上午,84岁的薛淑吉老人和女儿一起来到了抗旱打井官兵为周家峪子村打出的甘泉前,看着水流不断从井口中喷出,蜿蜒流向干涸的土地中,老人激动万分,拿起水瓢接下甘露,放在嘴里品尝,也不知道是心甜,还是水甜,薛淑吉老人的笑容一直没有间断。
  “太甜了!”老人一个劲地说,“解放军们好,把这甜水留给了咱老百姓!庄稼有的吃,人也有的喝,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八路军。”
◆打井故事
67个大红手印为官兵请功
  4月27日一大早,蒙阴县联城镇小山口村村支书王付生带着全村人的心愿,行程30多公里,赶到“百眼井成井”现场,他要亲手把村民们印下67个大红手印的感谢信送给北京军区首长,为六机台的全体官兵请功。
  小山口村位于海拔400多米的一块青石板上,自300多年前老祖宗定居在那里以来,村里只打出过一口旱井,泉眼仅有茶壶嘴大,每天只能出几吨水,天一旱村民们就得翻山越岭去挑水。村民们常常为了接上一桶水,前半夜就得起来去排队,天亮后才能回来。原老支书王付林在任20多年,找水打井20年,最后累倒在打井工地上,临终时也没有看到井出水,抱憾离开人世。
  “因为缺水,村民们眼睁睁看着大火烧了100多间房;全村曾8年没有娶进来一个媳妇;嫁出的姑娘回娘家带的最好礼物是一桶水……”74岁的王孝东老人回想起从前的事,感慨万千。
  官兵们听说这些故事后,首战小山口,派出了技术力量过硬的六机台。官兵们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气动潜孔锤技术,经过47个小时奋战,打出了一眼日均出水量1080吨的深水井,让小山口村人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
“战士们身体热,我们心里热”
  2月22日,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的村民们在得知给水工程团官兵来村里抗旱打井后,像过年一样,燃放鞭炮,热情欢迎子弟兵的到来。
  “解放军来帮我们打井,我们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子弟兵做点事。”55岁的村民邵文芬一直守候在机台旁,“解放军真不容易,那些战士抬着400斤重的钻杆,一眼井要来回动用五六十次,钻头最重的800多斤,而且打起井来连轴转,体力消耗大,这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娃娃,我们看着都心疼啊!”看着战士们打井如此辛苦,为了让值夜班的官兵喝上香喷喷、热乎乎的米粥,邵文芬和老姐妹们在村口那个废弃多年的石碾子上,碾起了玉米面,十几天从未间断。
  “用机器碾的玉米熬出来的粥不香,用石碾子就是费点工夫,但战士们下了大夜班就能喝上热粥。大冷的天,看着战士们身体热了,我们心里也热了。”邵文芬这样说道。
◆打井人物
临沂籍机台长李陆杰
打井状元120天没回家
  身为一营长同时也是第六机台长的李陆杰老家就在临沭县,此次跟随部队来临沂执行抗旱打井任务120余天,竟没有回过一次家。就是这样一位汉子,带领第六机台全体官兵,创造了本次赴我市抗旱打井任务中的多个第一,成井30眼、单机台月成井10眼。
  “给水工程团任务重,常年在野外施工,我上一次回家还是2009年。”李陆杰回想起这几年的军旅生活说,“家里人知道我这次回来,我也很想家。但我是一名军人,面对严重的旱情,能早一天成井或多打一眼井,这才是我对家乡更好的回报。为家乡抗旱出力是我作为一名战士的使命,更是作为临沂人的责任。”
临沂籍机台长殷学国
操作台上见父母
  在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殷学国硬是带领官兵用了59个小时,第一时间为家乡人民打出了一眼日均出水量1440吨的深水井,与在蒙阴县小山口村的李陆杰同时圆满完成首井出水任务。
  第一眼井刚刚钻进12米的时候,一机台就遇到了麻烦,空压机又出现了阶段性停机现象,殷学国亲自上阵操作,为了保障首井进度,坚守在机台前三天两夜没合眼,当一机台首井出水那一刻到来时,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李放在了哪里。首井出水,引来众多媒体聚焦,面对记者采访,殷学国却累得靠在钻机上打起了呼噜。
  老家就在不远处,殷学国却只字未给父母说起。年迈的父母从电视上看到儿子,多方打听找到了部队。当时,殷学国所在机台第七口井已到了成井的关键时期,他在操作台上只和父母说了几句话,便送走已经几年未见过面的老人。
  (庄成)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09-06-10 16:06 最后登录:2022-11-02 07: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