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影响中国2000多年,塑造了中国人博爱、忠诚、孝敬、诚信、自强的民族性格。它诠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生观。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影响中国2000多年,塑造了中国人博爱、忠诚、孝敬、诚信、自强的民族性格。它诠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生观。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简言之,孔子的智慧便是“爱人”“知人”的智慧。孔子之“爱人”,即是“泛爱众”(《论语•学而》),包括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亦即“爱类”(《吕氏春秋•爱类》篇:“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在孔子的思想中,有文化上的“夷夏之辨”,但“爱人”则是超越“夷夏之辨”的,此即孔子在回答樊迟另一处“问仁”时所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是本之以亲亲之情的孝悌,由此推扩出去,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种仁爱精神是世界主义的,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关爱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以及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的。
本次讲座主讲人将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基本历史文献,从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结合孔子的主要言论,试图总结日常生活、职业选择、教育实践、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人生智慧。
[主讲人简介]
刘宗永,北京大学古文献学博士,现任北京市方志馆副馆长。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化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兼职教师。长期从事传统文化、家谱、方志、正史、民间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著有《清代扬州宝应刘氏家学及其〈论语〉研究》等书,主编《我在清华》(梁实秋著),校点《论语正义》、《嘉靖通州志略》等。
时间:2017年12月9日(周六)上午9:30
地点:市图书馆四楼(人民广场西万阅城)
主办:市委宣传部 市社科联 临沂大学 鲁南商报 市图书馆 琅琊新闻网
协办:兰山区社科联 沂蒙文化学会
咨询电话:8727632 3212007
市民大讲堂——视觉和听觉的共鸣,思想和文化的交响,市民共享的文化大餐。每周一期,免费听讲!
更多讲座信息请关注:
官方网站:www.ymsk.cn(临沂社科在线)
QQ交流群:421949298
微信号:lyshkj (临沂社科界)